當時北京著名的紅燈區“八大胡同”妓院中的,多是參眾兩院的議員,再就是來自京師大學堂的“學生老爺”。
多數友人是不贊成蔡元培到北大當校長的,怕因“北大,頹風難挽,整頓不成,徒毀名譽”。但也有少數人主張,“不妨前往一試,即令失敗,亦已盡力”。
蔡元培既是應召而回,總不能忘難而卻步,因此,后一種意見還是很合他的心意。一定能把北大搞好嗎?蔡元培當然沒有十足的把握,但總得做過了才能知道,至于“徒毀名譽”之說,他是置之度外的。
如他自己在和范源濂、沈步洲反復研商后所說“北京大學雖聲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嘗不可一試,故允為擔任。”
他在此時寫給汪精衛的信中,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在弟觀察,吾人茍切實從教育入手,未嘗不可使吾國轉危為安。而在國外所經營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國內之切實。弟之所以遲遲不進京,欲不任大學校長,而卒于任之者,亦以此?!?
原來這位篤信“教育救國”的理想主義者,所以在猶豫是不是就任北大校長,考慮的不是“徒毀名譽”,而是不想因為做官而有誤于教育事業。
1917年1月4日,嚴冬的北京,北京大學的大門口,校工們列好了隊站在道上靜靜等著。過來了一輛馬車停在大門口,門簾掀開后,下來了一個戴眼鏡的瘦瘦的儒雅中年人,沉靜地走到了大家面前。
這就是他們的新校長蔡元培。
校工們馬上齊刷刷地鞠躬致敬。誰也沒想到,這位校長大人馬上也脫下頭上的禮帽,鄭重地向校工們深深地回鞠一躬。這突如其來的動作,簡直讓大家又是錯愕,又是受寵若驚。
如前所說,北大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本身充滿了官氣,而且官本位的劣習一樣不拉。也難怪校工們對校長這個大學衙門里“最大的官”給他們這些聽差回禮要感到錯愕了。
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門,當校衛向他行禮時,他照樣脫帽鞠躬。
這一“脫帽鞠躬”的尋常舉動,給北大帶來的卻是強勁的震撼,如陣陣春風,在北大的校園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