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對五四運動的認識,應該也有個深化的過程。
比如,后來他在比較五四運動前后學生的變化,就曾有過以下的高度評價
“五四運動以來,全國學生界空氣為之一變。許多新現象、新覺悟,都于五四以后發生,其中最重要者,約有四端。”
一是“自己尊重自己。從前的社會看不起學生,自有此運動,社會便重視學生了。學生亦頓然了解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在人類社會占何種位置,因而覺得自身應該尊重,于現在及將來應如何打算”。
二是“化孤獨為共同”。五四運動后,學生“自己與社會發生了交涉,同學彼此間也常須互助,知道單是自己好,單是自己有學問有思想不行……于是同志之連絡,平民之講演,社會各方面之誘掖指導,均為最切要的事,化孤獨的生活為共同的生活”。
三是“對自己學問能力的切實了解。五四以后,自己經過了種種困難,于組織上、協同上、應付上,以自己的學問和能力向新舊社會做了一番試驗,頓然覺悟到自己學問不夠,能力有限。于是一改從前滯鈍昏沉的習慣,變為隨時留心、遇事注意的習慣了”。
四是“有計劃的運動。從前的學生,大半是沒有主義的,也沒有什么運動。五四以后,又經過各種失敗,乃知集合多數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敗,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組織,如何計劃,均非事先籌度不行”。
蔡元培也特別強調五四運動對學生追求學業、完善人格的促進作用“前年‘山東問題’發生,學生關心國家,代表社會,又活動起來。國人對于學生舉動很注重,對學生議論也很信仰,所以有好機會,為社會作事。不過五四以后,學生屢屢吃虧。中間經過痛苦太多。功課耽誤,精神挫傷,幾乎完全失敗。因為學生發生兩種覺悟出來第一,受此番經驗,自知學問究竟不足,于是運動出首的學生,或到外國求學,未出國的,也都格外專心用功了。第二,經此番風潮,社會對于學生,都加一番重視。學生自身,也知人格可貴,就大家不肯作貶損人格的事情。”
1922年為紀念“五四”,《晨報》再辟“第四個五四”專欄,蔡元培應約發表《五四運動最重要的紀念》,他結合時事,強調“五四運動最重要的紀念”是“(一)廣集贖回膠濟路的股款。(二)自動的用功。(三)擴充平民教育”。他表示,學生在五四運動中得到鍛煉,同時在運動后產生新的覺悟,“我常常對人說,五四運動以后,學生有兩種覺悟是最可寶貴的一是自己覺得學問不足,所以自動的用功;二是覺得教育不普及的苦痛,所以盡力于平民教育。這兩種覺悟,三年來,很見得與前不同,不能不算是五四運動的紀念”。
5月7日上午,被捕學生全部獲釋,北京各高?;謴蜕险n,這場運動在北京似乎到此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如果7日上午果真就這樣畫上一個小小的句號,那么,這場運動的具體進程或許就會改變,意義也可能會打折扣。因為僅就4日的行動而言,它充其量也就是一場“學生的運動”,而且是一場沒有達到目的的學生運動。
4日學生行動的目的有二,一是“外爭主權”,二是“內懲國賊”,7日被捕學生雖然獲釋,但運動的這兩個目的并沒有達到。
盡管北京學聯從7日開始就在醞釀新的行動,京外各地的聲討浪潮也并未平息,但北大作為運動的發源地,北京作為全國運動的中心且又是北洋政府的所在地,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倘若北京的運動暫時停歇下來,對整個運動勢必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恰恰就是在這個關節點上,蔡元培一個非常個人化的舉動——5月9日辭職并悄然離京出走,瞬間成為一個新的導火索,重新點燃了北大學生的激情?!?
于是,北京的這場運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