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考察期間,受梁啟超的委托,蔡元培還拜訪了著名的哲學家奧伊肯。同時,通過張君勱與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聯系,敦請這兩位學者訪華。后來,奧伊肯自己確有困難,推薦了杜里舒來華講學。
奧伊肯,生于德國東弗里西亞奧利希城一個郵局管理人家庭,母親是傳教士的女兒,虔信宗教。奧伊肯自小便喜歡深思人生,酷愛讀書。1863年入哥廷根大學,一度去柏林大學學習,主要興趣是古代哲學和歷史,特別喜歡亞里斯多德。畢業后,曾任中學教員。1871年任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學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邊林間空地講學,深受學生歡迎。其間,曾以交換學者身份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
奧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類意識和行為中的統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為精神生活的內容而戰》(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個新人生觀的基本路線》(1906)、《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907)、《認識與生命》(1912)、《當代倫理學與精神生活的關系》(1913)、《奧伊肯論文集》(1914)、《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1918)、《人生回顧》(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曉暢易懂,毫無康德、黑格爾式文體的晦澀,洋溢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熱情。
1908年,為了“表彰他對新知地熱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廣闊的視野和熱情、雄渾的表現手法,及在他許許多多作品中運用這種手法,維護和發展了生活的理想主義哲學”,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杜里舒(外文名hans driesch,1867~1941年),德國人,生機主義哲學家
生機主義哲學又稱為生機論、活力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德、法等國流行的一種哲學觀點,屬于生命哲學的一種。
這種哲學觀主要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之上,利用生物學、生理學等科學發現來論證其觀點。生機論主張生物自身的發展、變化并不受物理、化學原則的支配,而是因為生物體內部有一種自主自在的動力,這種動力自由釋放、不可度量,是非理性的。
與之相對的機械論則主張生物的生、老和繁殖等現象,像機械一樣受自然界的物理、化學原則支配。杜里舒利用實驗生物學的方法,以不可驗的動力說明生物自身具有特別的自主性,提出了形而上學的生機論,即新生機論。
他在《生機論之哲學》的演講中,以三個生物自主律的證明,提出了生機論最有力的證據,
第一,杜里舒通過試驗發現,在海膽卵分裂過程中,任取其中的一個細胞或者將其細胞擾亂,都能發展成為一完整的幼蟲。他認為這是因為“每一細胞都有發展成一生機體之可能”。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平等可能系統”。杜里舒把生物學上的這種現象升華為一種哲學理論,提出了他的生機哲學的基本概念。
第二,從生物的發生來看,任何生物體最終都是由一個細胞分裂發展而來的,這個細胞經過無數次分裂而終于形成一復雜的生機體。機器不能經多次分裂還是一完整的機器,所以生物的遺傳與發生不能由機器說解釋。
第三,他認為“行動的特點,第一靠他的歷史的基礎”。他解釋說,以前的刺激和事實便是歷史的基礎。關于歷史的基礎方面,不只人有,動物也有,機械論對此無法進行解釋。
1922年10月14日,杜里舒偕同夫人乘船抵達上海,其后杜里舒在上海、南京、武漢、北京、天津等地進行巡回演講(至1923年6 月)。其講演稿由張君勱、瞿世英等翻譯和整理出版了《杜里舒演講錄》(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