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權威之一,1913年出任美國駐華公使。
蔡元培在這個新興的國度,充分體味到了崇尚實用的學術風氣。即使在“形而上”領域,也呈現“實用哲學漸超過于康德黑格爾派之觀念論”的趨勢。
與在歐洲不同的是,蔡元培每到一地必作講演,總計達三十余次。演說內容大多涉及國內新文化運動的介紹和東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也向國外華人介紹北大的改革和現狀,并募集款項。
同年8月中旬,他代表中國教育部,率中國教育代表團出席在檀香山召開的太平洋各國教育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蔡元培向大會提交了《小學教育采用公共外語》和《舉行太平洋各國聯合運動會》兩項提案。前者主張對十歲以上小孩開設世界語課程,后者則建議太平洋地區每年舉行一次運動會,由各國輪流舉辦。
同月底,蔡元培一行人離開夏威夷,乘船回國,于9月14日返抵上海。
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里,蔡元培做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環球旅行。他以其在教育界的崇高威望和對新文化運動的杰出貢獻,受到歐美知識界的尊敬和熱情禮遇。
法國政府授予他“榮光寶星”稱號,里昂大學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紐約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榮譽學位。
應該指出,蔡元培的歐美之行,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使中國的教育界與各先進國家建立了高層次的廣泛聯系,對二十世紀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