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波爾雪維克即布爾什維克,那就是孫先生的罪人了”。
1928年10月8日,國民黨的中常會再次推蔡元培為國民政府委員并兼任監察院院長。蔡元培感到,這個任命實際上是出于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派系斗爭的需要,他不愿去趟這個渾水。
在10月13日在寫給吳稚暉的私函中,蔡元培寫道“此次國府委員名單及院長與主席人選,完全由先生及張、李兩先生提出,諸先生不避嫌之勇氣,固為可佩,然未免太露骨,如留弟一人,立于半超然之地位,仍亦不為無益。”
他建議讓與蔣介石關系密切且同樣老資歷的張靜江來干這個職務,私下里他卻對胡適說“這時候哪有監察的事可做?”
從這個時候開始,蔡元培這個在國民黨內有影響的人物,在黨內紛爭中,不再堅定地站在中國政壇日益崛起的蔣介石一邊,而是采取了他常說的“超然”態度,有時甚至站到了蔣介石的對立面。
1929年,蔣介石的親信、湖南省主席魯滌平被國民黨中的桂系免職,與南京的蔣介石政府發生矛盾。蔡元培作為“湘案”的查辦員,反對蔣介石用武力對付桂系。調解過程中,蔣介石扣押了由蔡元培等國民黨四元老邀請來南京的李濟深。蔡元培知道后深為驚怒,對蔣介石越發反感。
1931年2月,國民黨早期領導人、時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因拒絕支持蔣介石的有關舉措,被蔣介石扣押軟禁,引發國民黨內反蔣各派聯合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形成嚴重的寧粵對峙,雙方劍拔弩張。
蔡元培作為南京方面的代表,與張靜江、吳稚暉等赴廣東居中調解。
在寧粵雙方的談判會議上,蔡元培先后擔任會議主席。
時任會議秘書的程滄波回憶說“蔡先生當時做主席,盡管李文范在那里跳,伍朝樞冷嘲熱諷地罵,他坐在席上絲毫不動。……寧粵相爭,盡管鬧得滿天星斗,但蔡先生處之泰然。這一段期間,我跟蔡先生接觸很多,不但白天有接觸,晚上也常到他那里。他很少談和談的事,也不談現實的問題,他很超然,眼光看得很遠,仍然是談教育、談思想、談文化。”
在私下,蔡元培這時與國民黨內反蔣的鄧演達、陳銘樞來往,參與策劃倒蔣活動。他們商定,看準時機在軍事上占領閩粵一帶,然后由蔡元培領銜發表對時局的宣言,呼吁和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陳樞銘后來回憶“其時,我認為蔡元培有政治威望,擇生即鄧演達有群眾基礎,我有軍事力量,我們三人合作計劃實現,定可另開一新局面。”
恰在隨后,發生了震驚國人的“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中國東北。為避免國內的政治分裂,使外敵有隙可乘,蔡元培與陳樞銘遂放棄倒蔣的計劃。
這時蔡元培的身份仍是受蔣介石指派的南京方面談判代表。但在談判中,蔡元培沒有替蔣介石說話,他抵廣東后不久,即接受廣東方面提出的和解條件任命陳銘樞為京滬衛戍司令,調他的十九路軍駐扎京滬一帶。接受把蔣介石下野做為雙方和解的先決條件。
聞知蔡元培輕易接受粵方條件、以自己下野促成雙方和解,蔣介石十分生氣,第二天即致電斥責。
“九一八事變”之后,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治策略。一方面下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出東北,將中國大片疆域拱手讓與日本人。另一方面加緊對的圍剿,全然不顧國內一片抗擊日寇的呼聲。這時候反對蔣介石的國民黨高層也給蔣介石更大的壓力,他們逼迫蔣介石交出權力。為了給國民黨內外一個交代,蔣介石只好第二次下野。
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從1931年12月15日開始,到1932年1月28日結束,歷時只有一個多月。由于蔣介石共進退的財政部長宋子文也宣布辭職,于是南京國民政府人財兩空,政府混亂。這樣一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