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思想和做法上有諸多的不同意見,但在大局上,特別是在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最初兩年里,蔡元培在總體上,對內而言,在國民黨內部爭斗中是站在蔣介石集團一邊的,對外則是的全力支持“清黨”的。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操縱下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蔡元培作為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代表,明確表明立場,反對當時的武漢國民政府。
6月19日至21日,他又與胡漢民、吳稚暉、張靜江等,追隨蔣介石參加與西北軍閥馮玉祥商討聯(lián)合清共的徐州會議,并在這年9月,促成了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的“寧漢合流”。
當時在南京,有蔣介石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武漢,有汪精衛(wèi)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另外上海和各地都有一些軍閥把持的地方政權,但是主要以南京和武漢,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為主。
為了實現(xiàn)“合作清黨”、“統(tǒng)一黨務”,通過一系列醞釀和接觸,馮玉祥從中牽線,與各方反復電商,于7月20日提出解決寧、漢合作的具體辦法。汪精衛(wèi)等表示愿意“和平統(tǒng)一”,同意“遷都南京”。
蔣介石、李宗仁、胡漢民等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贊成各方“共同北伐”。8月上旬,寧、漢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妥協(xié)。
在此期間,由于南京的蔣介石在爭權奪利的斗爭中處境漸顯不利,加之蔣系的國民革命軍在徐州戰(zhàn)場遭遇失敗等原因,蔣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
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曾有三次下野,這是他的第一次下野。
蔣介石的下臺促使南京和武漢方面迅速靠攏,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史稱“寧漢合流”。
這一期間,蔡元培繼續(xù)積極地支持蔣介石。蔣介石宣布下野后,蔡元培與胡漢民、吳稚暉等人即聯(lián)合通電,聲明與蔣介石同進退,同時辭職。
在隨后的寧漢談判中,蔡元培與蔣介石的政敵——汪精衛(wèi)針鋒相對,他聯(lián)合張靜江、李宗仁、吳稚暉、李石曾等,以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名義彈劾汪精衛(wèi),指斥汪精衛(wèi)口是心非、阻礙清共。
蔣介石的下野當然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他并未失去江浙財團和國民黨黃埔系軍官的支持。
1927年12月10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通過恢復蔣介石國民革命軍部司令的職務。身為國民黨元老的蔡元培即發(fā)表擁蔣宣言,他在南京向新聞界說,蔣介石“功在黨國,此次再任艱巨,自極贊同。余意蔣先生復職后,必能將所有軍隊凡立于鏟除共黨、打倒軍閥之旗幟者,結合為一”。
隨后,蔡元培又與國民黨軍政首領們一道去南京車站迎接蔣介石復職,并在歡迎會上發(fā)表講話稱,蔣介石“與本黨歷史甚深”,蔣的復職,“不獨北伐可以進展,而一切困難問題,亦可解決。”
那時的蔡元培,對蔣介石還是寄以厚望的。認為無論如何,只有支持蔣這樣年富力強的領導者才能完成北伐大業(yè)、進而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革命事業(yè)。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隨著蔣介石的種種卑劣行徑逐漸浮出水面,蔡元培的思想漸漸發(fā)生了變化。看來,他對蔣的認識,總是要有個過程的。
如果說,空前慘烈的清黨大捕殺,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蔡元培對蔣介石的支持,但畢竟埋下了諸多芥蒂。而讓蔡元培這樣的自由知識分子,更為不滿的是蔣介石日益顯露出的獨裁傾向。漸漸地,蔡元培不再毫無保留地支持蔣介石了。
1928年9月,蔡元培以在國民黨《三民半月刊》第1卷第4期發(fā)表《三民主義的中和性》一文,告誡國民黨當局在反共的同時要謹防出現(xiàn)法西斯主義,明確提出“若口唱三民主義,而精神上不是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