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如梁武帝的答臣下神論,沈約的形神論、《不滅論、范神滅論等,比較研究,認真推理,并引沈約く神滅論中一段論指出了范“三十五字”理論存在的缺陷。
又說:“吾十二歲時讀通鑒》,見范縝此警,以為精辟無倫遂持無鬼之論,以此為中堅。十七歲為《競業報作《無鬼語亦首此則。多年來,稍讀書治科學,始知其論理亦有,而不知氏在當時已見及此也。”
盡管如此,他對范縝的崇拜并未絲弱,在1946年4月還專門寫了篇考范縝發表神滅論在梁天監六年》的考證文章。很巧的是,胡適的父親胡傳也曾對范縝發生過興趣,他在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的記里居然亦清清楚楚地記錄了那“三十五字的神滅論”和“人生如樹花同發”的“偶然論”。真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不過,胡適說過;“我父親死得太早,我離開他時還只是三歲小孩,所以我完全不曾受著他的思想的直接影響。"
從小就從迷信中解放出來,必定能夠在做學問的道路上更易接近真理和事實真相,毫無疑問,這對于胡適的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舉足輕重。
宗教學家樓宇烈如是評道:“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以非信仰者的立場,用思想史的眼光、歷史學的態度和方法研究禪宗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