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學他,所以我說的普通話最近于四川話。二三年后,我到四川客棧(元記、厚記等)去看朋友,四川人只問,‘貴府是川東,是川南?’他們都把我看作四川人了。”
胡適進中國公學后,看一起的同學,有的剪了辮子,穿著和服,拖一雙木屐,一身日本裝束;有的戴著眼鏡,捧著個水煙袋,完全是內地紳士氣派。他們的年紀都比胡適大,有許多人是革命黨,在學校里組織革命團體,進行革命活動。有些激進的同學,往往還強迫那些有辮子的同學剪辮子。他們把胡適看作小弟弟,也就沒有強迫他剪辮,讓他腦后那根小辮子一直翹翹的拖著。
與胡適同寢室住的,有一個鐘文恢,號古愚,江西人,約莫二三十歲年紀,留著一撮小胡子,所以人們都叫他鐘胡子。他們組織了一個競業學會,會址就在離學校不遠的北四川路厚福里。鐘胡子是會長,他介紹胡適入了會。
競業學會的第一件事業就是創辦一個白話的旬報,就叫做《競業旬報》。
該報于1906年10月28日(清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創刊。傅熊湘(君劍)、張丹斧、胡適先后主編,謝誚莊、丁洪海、劉復基、蔣翊武等編撰。以“振興教育,提倡民氣,改良社會,主張自治”為主旨,其實這都是門面話,骨子里是要鼓吹革命。他們的意思是要“傳布于小學校之青年國民”,所以決定用白話文。
鐘胡子見胡適常看小說,又能作古文,就向他約稿,勸他為旬報寫白話文章。于是,出版的第一期旬報上,便登出了胡適生平的第一篇白話文章——《地理學》。講的是“地球是圓的”一類通俗的地理學知識。從此,他成了《競業旬報》的作者。
既然是作者,按文人慣例,就得有一個以至幾個講究的筆名和別號。胡適當時正讀《老子》,讀到第33章頭幾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
覺得這“自勝者”四個字好極了,就取別號叫“希”;又稱“期自勝生”,即以此為他第一篇白話文章的署名。稍后,又從他父親字鐵花,為自己取筆名“鐵兒”、“鐵”,音轉為“蝶兒”、“蝶”等。在《競業旬報》上,也開始使用“適”“適之”的名字,及“適”的別號,還用過“冬心”、“溟游”等一些筆名,多到十幾個,很有一點作家派頭了。
發表《地理學》以后,胡適的膽子大起來,忽然動心思做小說,而且一開始就做長篇,用章回體。小說的題目定為“真如島”,擬定了40回的回目,遂動手創作。從旬報第3期開始連載。
當時,胡適還只是十幾歲的少年。《真如島》的故事情節頗為連貫,但每一回基本上都有一個主題,分別著力批判了早婚、近親結婚、陰陽八字、果報輪回和誦經拜佛等。其中提及的一些桑梓風俗,直到晚年,仍然時常勾起他的回憶。
《真如島》的第六回,說徽州府績溪縣下泉村人胡瑙,因村中做善會,熱鬧得了不得,“原來這善會要整整的做十天”,到第四天時,“合村人家都戒絕葷腥,一概吃素齋”。胡瑙帶著親戚孫紹武、程翼璜、程翼華三人去看會場,“那會場是借胡家的祠堂來做的,很是廣闊,大門首立了二個紙扎的菩薩,一個紅面長須,一個青面獠牙,都有一丈多高”,胡瑙見了連忙拜揖頂禮……
程翼華便問道:“姑夫,這是什么菩薩?好怕人呀!”
胡瑙低聲答道:“這一位是大王菩薩,便是唐朝的雷萬春將軍。”又用手指道:“那一位是小王菩薩,便是唐朝的南霽云將軍,都是生則為英死則為靈的大英雄呀!”……
邊說邊走,眼看著就進了大門,上面塑著一位菩薩,“粉紅臉兒,年紀像是甚輕”。胡瑙道:“這位太子菩薩,便是唐朝的張巡,兩旁這些菩薩,都是那睢陽城內戰死的三十六人。當日虧得他保障了江淮數郡,我們這里的人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