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夏,湖南同盟會員禹之謨等將陳天華、姚宏業二人的靈柩運往長沙。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遺骸運抵長沙,民眾不顧當局阻撓,于29日(陰歷閏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義烈”。是日,長沙全城學生出動,送葬隊伍幾萬人,長達10余里。“送葬學生皆著白色制服,自長沙城中觀之,全山為之縞素”。“清朝官紳咸為屬目,以為民氣伸張至此,其禍至足以淪宗社”。
陳天華、姚宏業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分冢共塋。1906年6月公葬于此,1912年重修。墓地面積66平方米。墓坐西北朝東南,墓身為花崗石鑿成的長方形石棺,置石砌墓圍正中,棺長2.5米,寬1.02米,高0.76米。立漢白玉石碑四通,中間兩通分別刻“陳烈士天華之墓”,“姚烈士宏業之墓”,左右附碑分別刻“中華民國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臺、香爐、石凳、欄桿等設施,兩旁各立石鼓一對,四周環以花崗巖石圍。墓地有登山石徑導入。
后來胡適還在中國公學的《競業旬報》上,發表了一篇《姚烈士傳略》的長文,從第16期連載至26期。從書中能看出少年胡適非常敬佩姚宏業。他在《姚烈士傳略》中說:“姚烈士把這‘救國’二字看作他自己的責任,他又把‘中國公學’四個字看做可以救國的方法與手段,表明他極可愛極可敬極有血性極有責任心。”并盛贊‘陳天華’是一位極有熱血的人,把姚宏業與陳天華相提并論。
入學考試的國文題目是“言志”,答題時,監試的總教習馬君武幾次踱步到胡洪骍身邊,側頭看他答題。
胡適交卷后,馬君武將胡適的卷子看了幾遍,愛不釋手。他笑嘻嘻地拿去給譚心休、彭施滌先生傳看,說:“公學得了一個好學生。”
譚心休說:“可惜,胡洪骍的土話太重了。”
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后改名和,字厚山,號君武。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廣西桂林恭城縣。是中國近代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廣西大學的創建人和首任校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期間結識孫中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參與組建中國同盟會,是中國同盟會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報》的主要撰稿人。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旋即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后又擔任孫中山革命政府秘書長、廣西省省長,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教育總長。是中國國民黨元老級人物。
民國十三年(1924年),馬君武開始淡出政壇,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業,先后擔任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國立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公學、國立廣西大學等學校校長。與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馬”之譽。
譚心休,字介人,號毅君,寶慶府城(今邵陽市)人。生于清咸豐十年,早期革命黨人,辛亥革命時參與湖南光復。
1906年9月,胡適住進了中國公學,便成了馬君武最得意的弟子。而胡適也極敬重馬君武這位老師,后來二人一直保持著聯系。
胡適在美留學期間,馬君武有詩《贈胡適》:
已與斯人約,今生為弟兄。思君隔蒼海,學技在紅塵。主義即宗教,艱難證性情。相期作琨逖,學劍趁雞鳴。
馬君武應該是將譚心休說“可惜,胡洪骍的土話太重了”的話告訴過胡適。語言是用之交流的,自己說話別人聽不懂怎么可以?胡適的寓室里四川同學最多,四川話清楚干凈,接近普通話,胡適很快學會了四川普通話。
“我的同學中四川人最多;四川話清楚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