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的花還不多;且把這一樹嫩黃的新葉/當作花看罷。”
這便是胡適的那首著名的《小詩》。短短的三句似乎是信手拈來,卻揭示了一個雋永的哲理性問題:或許,這應該是在春意萌動的時節。這樣的時節“開得花還不多”,有些許初放的小花寂寞地開在樹上。但在一個開風氣的時代,先驅者的努力,即使還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接下來,詩人筆鋒突然一轉:“且把這一樹嫩黃的新葉/當作花看吧”,則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對新生事物,總有人因為看不到鮮花盛開的爛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黃”就是明天的“翠綠”,今天的“新葉”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鮮花盛開的時節必然到來。更何況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過一個從不成熟到相對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過程。這是新生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這里,“且把”二字,既是貫通上下,又顯示了詩人的豁達、從容和對未來的自信與期望。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人。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這是胡適的一首詩《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詞句表達情感,給人一種淳樸、干凈的感覺,而且朗朗上口,下至孩童上至老翁,都能理解詩的含義,絲毫不讓讀者感到晦澀。整首詩讓人感覺樸實無華,體現作者的一種淡薄、沖淡的品質。
這首宛美的詩句,長上音樂的翅膀后,差不多無人不曉。只是,可能很多人不知,歌詞出于胡適之筆。
胡適一生留下很多詩作,較為出名的除了上邊提到的《小詩》和《希望》外,還有《蝴蝶》《湖上》《夢與詩》《老鴉》《三溪路上大雪里一個紅葉》《四月二十五夜》《一顆遭劫的星》《一念》《十一月二十四夜》《秘魔崖》《月夜》《也是微云》等等。
胡適應該是在中國公學學習期間,開始學寫詩。
有說,胡適有一個好朋友叫朱經農,詩寫得極好。此人是新公學的主持者之一。朱經農有詩人氣質,因學校經費不足憂愁過度而神經竟有些錯亂,一次竟然獨自跑到徐家匯一條小河邊跳下去,幸虧被路人救起,才沒有喪命。
胡適是受朱經農的影響,對詩歌發生了興趣。
但也有說,胡適學寫詩,與他得腳氣病有關。
徽州人出外,到上海求學或經商謀生,往往因“水土不馴”,生腳氣病。病時雙腳腫脹,嚴重的四肢不能動彈,甚至喪命。據病情看,大約是一種風濕病。胡適的父親胡傳就死在這個病上。
胡適進中國公學不到半年,也得了腳氣病。他不得不向學堂請假,回上海南市他家里開的瑞興泰茶葉店養病。養病期間,容易無聊,便找書來消遣。他偶然找到一種古文讀本,是清末桐城派最后一位散文家吳汝綸選的,其中第四本全是古詩歌。胡適對這本古詩大感興趣,病中每天讀幾首,覺得比小時候讀的那些律詩有味得多,又不必死講對仗,自由多了。于是,他饒有興味地背誦起來,《木蘭辭》,《飲馬長城窟行》,《古詩十九首》……一直讀到陶淵明、杜甫,覺得又發現了一個新世界。自己便也學著做起詩來。
胡適自己說:“有一天,我回學堂去,路過《競業旬報》社,我進去看傅君劍,他說不久就要回湖南去了。我回到了宿舍,寫了一首送別詩,自己帶給君劍,問他像不像詩。這詩我記不得了,只記得開端是“我以何因緣,得交傅君劍”。君劍很夸獎我的送別詩,但我終有點不自信。過了一天,他送了一首《留別適之即和贈別之作》來,用日本卷箋寫好,我打開一看,真嚇了一跳,他詩中有“天下英雄君與我,文章知己友兼師”兩句,在我這剛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