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經過一年的學習,加上他在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的一部分課程,便達到了當時哥大研究生的規定學分。1916年11月,他考過哲學和哲學史的初級口試和筆試,成績及格,取得了“博士候選人”資格。而從1916年8月初,他便開始寫“博士論文”了。論文題目是:《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
博士論文用了近九個月才寫成,全文約九萬字,打印稿多達243頁。
1917年5月22日,胡適參加博士學位的最后考試。他走進考場抬眼一望,上面坐著六位大主考:五個洋教授,一個洋博士。他的導師杜威和夏德兩個老頭坐在當中。這六位主考,只有夏德是懂漢文的漢學家,但也讀不懂先秦典籍;其他五位洋學者,漢文一字不識,他們的中國學問更是實在可憐,對這些人談先秦名學,簡直可以說是對牛彈琴。
胡適報告了論文要旨之后,他們便七嘴八舌地提問、詰難,問答往復,直考了兩個半小時。口試考過,不管結果如何,反正,胡適七年的留學生活總算結束了。
胡適在美國留學7年(1910年—1917年),共寫了17卷日記,其中有兩年時間沒有日記,或是日記遺失。如很多人所說,嚴格意義上講,從第三卷起,胡適日記應稱為札記,因為所記內容已側重分析研究,闡述思想,不似前兩卷內容多為日常流水賬般的記錄。
日記被出版、再版、廣泛傳播,成為中國近代留學史上的經典文獻。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源起、文學革命的發端,都可以在《胡適留學日記》中找到相關線索。
《胡適留學日記》卷一的日期跨度為:1911年1月30日~10月30日,整整9個月,收錄日記270篇,天天有記錄,較為完整地勾勒出胡適赴美留學第一年的生活學習狀況。
打開日記,看到的內容是:“考生物學,尚無大庛”,“此次大考,生物學得95分”,“作植物學報告”,“溫植物學”,植物學得83分,殊滿意矣”,“種果學野外實習”“寫植物學與生物學報告”,“考植物學,溫氣象學”,作氣象學報告,論空氣之流動”,“下午地質學野外實習”,……
這時候的胡適,應該是在全力攻讀農學專業的課程,課后滿腦子是生物、植物,空氣流動、氣象、實習……
胡適改學了文科,入文學院后,多年后念及兩年來的農科學業,胡適還是有抱憾的。1933年12月20日夜,胡適對當年留學日記補注時如此寫道:“于今20余年,我與同班之王預君皆在此學(氣象學)上無絲毫貢獻,甚愧吾師當年之期望……”
雖然他畢生致力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但不止一次說過,早期修習農科專業,對培養其科學的實踐方法與嚴謹的治學態度大有裨益。
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胡適將主要精力用于海量在日記中可以看到,他的閱讀范圍非常廣泛,其中西方小說戲劇和中國傳統詩詞最多,日記中的記載隨處可見。狄更斯的《雙城記》,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大仲馬的《俠隱記》(即《三個火槍手》),司各特的《尼格爾的家產》,喬治??艾略特的《織工馬南》,果戈里的《警察總監》,彌爾頓的《Lallegro》、《Penseroso2》,歌德的《赫曼和多羅西亞》,濟慈的《圣艾妮絲節前夕》,華茲華斯的《TinternAbbey》,亞歷山大??杜馬斯之《鐵面王子》,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培根的《學習》、《科學和技術》、《建筑》、《花園》、《財富篇》、《友誼論》,《蘭姆書信集》,愛默生的《友誼》、《愛默生文選》,麥考利的《愛迪生傳》,《神話》,《阿波羅》,《Minna》、《Minna傳》,Burke的《The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