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附近.平民,利用晚間光陰,由各學生義務教授;其結果,平民教育的前途,為之增色不少。
“第四,勞工運動亦隨五四運動之后,到處發生。當時的學生界,深信學生一界,勢力有限,不能做成大事,欲有偉大的成就,非聯合勞工各界,共同奮斗不可。但散漫的勞工,不能發生何種勢力,欲借重之,非加以組織不可。于是首先與京漢路北段長辛店的工人商議,勸其組織工會,一致奮斗。一處倡之,百處和之。到了今日,各處城市,皆有工會組織,推原求本,當歸于九年以前的五四運動。
“第五,婦女的地位亦因五四運動之故,增高不少。五四運動之前,國內無有男女同學之學校,那時,婦女的地位,非常低微。五四運動之后,國內論壇,對于婦女問題,漸生興趣,各種怪論,亦漸漸發生了;習而久之,怪者不怪,婦女運動,非獨見于報章雜志,抑且見諸實事之上了!中國的婦女,從此遂跨到解放的一條路上去了。
“第六,彼時的政黨,皆知吸收青年分子,共同工作。例如進步的黨人,特為青年學生,在他們的機關報上,辟立副刊,請學生們自由發表意見。北京《晨報》的副刊,上海《民國日報》之“覺悟”,即其實例。有的機關,前時雖亦有副刊,唯其主要職務,不外捧捧戲子,抬抬妓女,此外之事,概非所問。‘五四’以后,他們的內容,完全改變了:諸如馬克思、蕭伯納、克魯泡特金等名詞,皆在他們的副刊上,占著首席地位了。”
在后來的歲月中,胡適也曾在多次談及五四運動,表現了他濃重的“五四”情結。
1919年6月,北洋政府任命胡仁源為北大校長,胡適與北大多數師生堅決反對,開展“拒胡迎蔡”活動。
胡仁源出身南洋公學特班生,與蔡元培有師生之誼。按蔡元培的印象和評估,胡仁源后留學英國,雖為工科出身,但具有一定哲學思想,文筆工雅。這在蔡元培看來也是一大優點,認為性近文史哲的學生肯習工藝,尤為難得。胡仁源留學回國后入北大,曾任北大工科學長,并一度代理過校長。蔡元培主持北大后,仍請胡仁源任工科學長,而胡仁源不愿,遂改聘他人。
以曾經代理校長的人來接替蔡元培,資格自然沒有問題,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只是政府內外一些人太急于除掉蔡元培,所以他們推戴胡仁源竟然不擇手段,結果弄巧成拙。這些人一方面運動北大學生歡迎胡仁源出任校長,一方面發表“燃犀錄”,捏造故事,丑詆蔡元培及沈尹默、理科學長夏元瑮等人。這些一捧一打的手法激起北大學生公憤。北大學生群起抗爭,公開宣布拒絕胡仁源出任校長,甚至查明那些煽動歡迎胡仁源的學生給予制裁,“拒胡迎蔡”。
6月6日晚,北大學生舉行全體大會,就政府任命胡仁源為校長一事通過兩項決議:
一、推舉代表求見胡仁源,警勸其萬勿來校;
二、上書總統,請收回成命。
北大全體學生在上總統呈文中以為政府任命胡仁源為校長不合情理,因為蔡校長第二次來電,只說“臥病故鄉,未能北上”,并沒有說堅決不北上。蔡校長既然沒有再次辭職,政府亦沒有罷免明文,那么突然任命胡仁源,不僅不合乎情理,而且也沒有依據。現在這樣突然任命,顯然是想拒絕蔡校長北上復職。這是從期待蔡元培回校復職立場上說的。
從胡仁源情況看,北大學生在呈文中表示,其學問信望,均不足以擔當北大校長職務,學生為自身學問計,為教育前途、國家前途計,決不敢妄從明令,聽其“蟊賊大學,戕害國本”。北大學生的要求非常簡單,就是拒絕胡仁源,歡迎蔡元培:“拒胡迎蔡”。
第二天(6月7日)下午,在胡適等人的主持下,北大全體教職員二百余人召開緊急大會,一致決議不承認胡仁源為北大校長,繼續堅持要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