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不到30歲,已經是功成名就,但他非常注意對年輕后進的幫助和提攜。
1919年秋,當時在清華學校任教的林語堂獲得到哈佛大學留學的“半額獎學金”,每月由清華學校40美元的資助。出國的時候夫妻倆只有太太的一千塊大洋的嫁妝,到哈佛一年后半額獎學金又被無故取消。夫妻倆能夠在海外苦撐四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依靠胡適的幫助。
期間,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之下,林語堂拍電報向胡適求助。
由于他知道胡適經常資助別人,家中并不寬裕,便在電報中特意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貸1000美元,待我學成歸國償還。”
沒過多久,胡適果然按林語堂的要求,如數給他匯來了借款。不過,胡適附信說,這錢是北大給林語堂的工資“預支款”,“林兄學成后一定要回國,而且一定要到北大工作”。
林語堂收到匯款后,認為這錢有買人的意味,心中頗有些氣惱,但想到可以解自己燃眉之急,也就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再說了,他本不想留在國外,回國到北大工作也很不錯。過了一年,他到歐洲留學,經費又遇到了困難。于是,再次向胡適寫信,希望再向北大借1000美元。胡適和前次一樣,又如數給他匯了款。
幾年后,林語堂學成回國,應聘北京大學外文系,擔任英文教授。到北京后,由于胡適南下,林語堂便向北大代校長蔣夢麟致謝,并確定還款日期。蔣夢麟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他向北大借錢的事。林語堂這才明白,胡適為了自己安心求學,也為了給北大招攬人才,節衣縮食掏腰包,或東挪西借了那2000美元!
當林語堂說出這段往事時,胡適已歸道山,身邊遺物只有153美元,聽的人無不動容。
據林語堂《八十自敘》回憶說:“我曾由胡適博士作保,和北京大學接觸過。我熱烈支持中國的文藝復興。我曾兩度由他作保,匯支一千大洋。不過胡適沒有向北京大學提款,而是自掏腰包資助我。我回國才知道這個秘密。我去找校長蔣夢麟,感謝他借支兩千大洋。蔣博士詫異地說:‘什么兩千大洋?是胡適自掏腰包。’我才知道胡適真夠朋友,遂在年底前還清了。”
胡適在1920年2月5日的日程與日記中有“林玉堂信,附美元480”的記錄,應與此事有關。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胡適對林語堂的幫助主要是經濟上的,他對顧頡剛則不限于經濟上的幫助,在治學方法和治學方向的影響更大。
1920年,新潮社的羅家倫、傅斯年畢業后準備出國留學。羅家倫希望顧頡剛留在北大負責編輯《新潮》雜志,于是給胡適寫信,希望胡適能幫顧頡剛在北大謀得圖書館編目員一職。在胡適的幫助下,顧頡剛如愿以償。當時顧頡剛月薪只有50元,維持個人生活和蘇州家用需要80元。胡適請顧頡剛幫助自己編書,每月自己付給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