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在1922年這一年兩次到濟南參加全國教育方面會議,一次是7月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一次是10月的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
中華教育改進社。在中.央政治腐朽、地方主義抬頭、教育領域出現權力真空的時期,教育現代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社團的群體力量得以實施和進行。由于當時教育團體猶如一盤散沙,難以于全國收統一之效。
鑒于此,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進社、新教育雜志社、實際教育調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以“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術,力謀教育改進”為宗旨。
推舉孟祿、梁啟超、嚴修、張仲仁、李石曾五人為名譽董事,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黃炎培、汪精衛、熊希齡、張伯苓、李湘辰、袁希濤九人為董事。1922年2月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董事會上,公推范源濂為第一任董事長,聘陶行知為總干事。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社團。
曾先后在濟南、北京、南京、太原召開年會,參與世界教育會議,創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辦有《新教育》《新教育評論》,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
其主要成員包括胡適、張彭春、陳鶴琴等知名教育專家。
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對加速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的。該會是因后來的戰亂而中止活動。
2011年12月23日 ,中華教育改進社恢復重建大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教育專家學者、社會人士以及媒體代表出席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恢復重建大會。 恢復重建發起人之一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研究員。
確定中華教育改進社使命:以專業的力量推進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辦得更好。其宗旨仍然是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術,力謀教育改進。
這為后話。
在1922年7月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上,胡適參與推行國語教育、英國和日本賠款用途等問題的討論和規劃。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亦稱“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是民國初期民間教育社團。發起人沈恩孚、黃炎培、經亨頤等。由各省教育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推派代表組成。宗旨:體察國內教育狀況,并應世界趨勢,討論全國教育事宜,共同進行。
1915 年四五月間在天津舉行第一屆年會,后每年舉行一次,至 1925 年,共舉行 11 次。歷屆年會所討論議決的提案,多為當時國內教育界重大問題,如有關實業教育、職業教育、修改學制、義務教育、社會教育、推廣白話文及拼音字母等。
1921年 10月,廣州七屆年會制訂的《學制系統草案》,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變動,頒行全國,即“壬戌學制”。1922年八屆年會組織“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歷時 8個月,擬訂《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 直接影響 20年代國內興起的課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會議主要討論的是新學制問題,胡適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參會,提出調和學制會議原案與廣州議案的主張,并作為新學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對新學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學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將小學七年制改為六年制,中學四年制改為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學預科。大學本科仍為四年,學生從大學本科畢業后進研究院。中等教育分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條路師范教育包括在職業教育內。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設初中,每省只設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學制正式公布,除小變動外,全部依據濟南大會起草的方案。
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說:“這一次我們把學制案告一結束,總算是一件快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