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胡適一直對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不是很滿意。1922年,他致力于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和北大學術刊物學術著作的設計謀劃。
1921年底,北京大學評議會第三次會議公布《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組織大綱》,決定改組原有的研究所,作為畢業生繼續研究專業學術之所,計劃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國學和外國文學四門實際只設有國學門。所長由校長兼任,各門設主任一名,由校長于本校教授中指任。
次年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正式成立。從組織結構看,包括三室五會。“三室”謂登錄室、研究室和編輯室,“五會”即歌謠研究會、明清史料整理會、考古學會、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
其中考古學研究室可以說便是今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學家馬衡先生為該室第一任主任,該研究室還外聘羅振玉1865—1940、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學者為考古學通信導師,并積極主動尋求與國外考古學術界的合作,影響深遠。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馬衡先生也因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是中國近代大學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機構,也是最早對清代內閣大庫檔案進行整理的學術機構。北大國學門諸位學者率先確立了新的史料觀,開創了內閣檔案整理的四個第一:開國內學術機構整理內閣檔案之先河;首次對內閣檔案進行編目分類整理;首次將整理檔案與公布檔案同時并行;率先用檔案訓練學生。
這四個第一充分體現了北大敢為天下先的學術風范,為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整理內閣大庫檔案高潮的出現奠定了理論、方法、人才的基礎,為研究清代史學了豐富的史料。
2月28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召開第一次會議,胡適被推舉為《獎學金章程》的起草人及國學門雜志主任編輯,不久,他起草的《助學金及獎學金條例》獲得通過。
1920年起,胡適任北大出版委員會委員長,1922年3月8日,他召集出版委員會,討論了出版計劃、《北大月刊》的管理辦法,以及計劃出版三種叢書《北京大學叢書》英文類、《北京大學國故叢書》、《北京大學國故小叢書》。
胡適在日記中說:“此三事甚滿意,為將來開無數法門。”
3月16日,胡適參加《北大月刊》編輯部會議,會議決定廢止月刊,另出四個季刊:《國學季刊》、《文藝季刊》、《自然科學季刊》、《社會科學季刊》,其中《國學季刊》由胡適負責。3月21日,《國學季刊》編輯部開會,決定該刊采用橫排,做英文提要,這在當時的國內屬于首創。
除此之外,胡適還在是年3月為北大擬訂了《學術上的組織》草案。4月19日,他當選為北大教務長及英文系主任,這樣,他在教學管理方面的時間投入較前為更多,并提出了很多關于北大未來發展的提議。
在10月3日北大評議會上,他提議組織新建筑金募款委員會,即日開始募款,懸額40萬元,主要用于建設圖書館、大講堂和宿舍,這項提議獲得了通過。
10月7日,他又在教務會議上提出一個議案:“本科各系學生之第一外國語,此后不限定必修單位;但每人于畢業之前,須經過一次外國語特別考試,要須能以中西文為正確的互譯;不及格者,不得畢業。”此項提議也獲得了通過。
胡適除了為北大的發展出謀劃策,還積極為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獻計獻策。是年6月10日,蔡元培先生邀集胡適等人討論高等教育問題,胡適提出兩項建議:1組織國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