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銓、王云五、但懋辛、馬君武、丁觳音等15人為新校董。校董會還通過了中國公學組織大綱13條。
胡適當初答應接任中國公學校長,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公學的風潮,原定任期只維持兩個月。因此,會議當天胡適向校董會提出辭職,但未能獲準。中國公學的組織大綱中有設副校長的規定,就是為胡適繼續擔任校長準備的。
當天的會議通過決議,聘請高踐四或楊亮功為副校長。高踐四,早年留學康奈爾大學,歸國后曾任中國公學教授。楊亮功,安徽巢縣人,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后留學美國,先后獲斯坦福大學教育碩士,紐約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6月17日,胡適與楊亮功商談,勸他做中國公學的副校長,楊亮功最后答應了。
這一年的暑假,楊亮功到校任事。有了楊亮功替胡適管理日常校務,胡適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辦大事,管他這個校長該管的事。他也不必每天都到校了。
6月25日,胡適到中國公學參加校長就職典禮。
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說:“套上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我所以不忍丟就走的緣故有三:1熊錦帆、但怒剛、丁觳音諸同學真熱心辦此事,我不忍丟了他們就走;2這個學堂當初確然于我個人的發展曾有大影響;我若不進中公,后來發展的方向當不同;3此時我行就職禮,可以表示一種態度,表示我不想北去。”
最后一點是指胡適反對李石曾擔任北大校長,有人懷疑胡適自己有北上擔任北大校長的打算。
9月12日,中國公學開學,胡適本想辭去一切課程,專心管理學校和從事研究,但中國公學的學生都希望能夠親炙胡適教誨,親眼目睹胡適講課的風采,胡適于是選了一門別的教授不愿教的課——中國文化史。這門課對胡適來說也很陌生,只好從頭學起,認真備課,現“蒸”現“賣”。
中國公學經費異常困窘,瀕于破產的境地,卻貪大求全,設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學系,而學生僅三百余人。
胡適從1928年暑假開始調整學校的院系設置,最終改為文理學院、商學院、社會科學院等三個學院六個系。此舉一方面便于課程的安排和學生的全面培養,另外,有助于節省經費,減輕學校經濟上的壓力。
在教師的選聘上,胡適繼承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作風,遵循“不分派別,不限資格”的原則,將學術水平和能力作為標準,堅持不拘一格選聘優秀教師。例如沈從文只有小學文憑,胡適也大膽聘用他為大學老師,誠如沈從文所說,“這是胡適校長給予我的難得的機會,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胡適先后請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前來任教,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高一涵、張慰慈、楊亮功、羅隆基、梁實秋、鄭振鐸、陸侃如、馮沅君、全增嘏、葉公超、饒孟侃、黃白薇等。
對于教授的聘請,胡適非常重視,并且有明確的標準,如中國文學教授,他認為必須舊學有根基而對于新知識也有相當研究者,才算合格。同時胡適又不拘于資格和學歷,不分派別。以中國文學系為例,當時聘請王運的學生馬宗霍教先秦文學、左派作家白薇教戲劇、后來結為夫婦的陸侃如和馮沅君教古典詩詞考釋。
前邊說到的,青年作家沈從文教小說創作、鄭振鐸教西洋文學史、梁實秋教文學。其中陸侃如、馮沅君,沈從文都不滿30歲,而沈從文只有高小學歷。
胡適聘用沈從文是徐志摩的推薦,雖然沈從文第一堂課因為緊張站在講臺上十多分鐘說不出話,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沈從文以專深的知識和才氣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胡適的名氣不僅吸引了許多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到中國公學任教,也吸引了不少人報考中國公學。
據羅爾綱回憶,當時他所在的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