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是胡適來到這個世界的第40個年頭。按中國的傳統算法,他當算是40歲的人了。這年6月,他開始為自己寫自傳——《四十自述》。
胡適從小喜歡記古人嘉言懿行的文字。兒時讀朱熹的《小學》,那里面記載的幾個可愛人物,如汲黯、陶淵明等,使他數十年而不忘,這使他從中悟出了傳記文學的獨到價值。
青年時代,在中國公學讀書的胡適,便開始創作傳記文章,《競業旬報》上曾發表過他最早寫的《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和《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留美時寫過《康南爾君傳》?;貒院?,更寫了不少今人古人的傳記和年譜。
胡適之所以重視傳記文學,首要的應該是著眼傳記文學感化教育功能。他常??畤@中國傳記文學太不發達,也是基于這種認識。他曾分析過我國教育培養人才方面的六種缺陷,其中的一項便是傳記文學太貧乏了,雖偶有偉大的人物,而其人格風范皆不能成為多數人的讀物。
他對比西洋教育的長處,也是六種,其中的一項便正是“傳記文學特別發達”,而且多能“寫生傳神,又纖細詳盡”,能夠成為后人學習效法的榜樣。
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經歷都不會是孤立的,都會伴隨著他的成長和生活的環境,寫個人自傳不可避免要寫他所經歷的社會環境,這也就把真實的歷史留下。
因此,胡適下決心大力提倡傳記文學,他多次勸過一些朋友(例如林長民、梁啟超、蔡元培等等)做自傳,但都沒有見到效果?;蛟S他寫《四十自述》,也是為了率先垂范身體力行。
因為,在談到他自己的《四十自述時, 他說過:“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他原計劃把四十年的生活劃為三段(留學之前 18911910,留學期間 19101917,歸國之后 19171931),但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使得這個計劃推遲,而最終因為出國而中斷了傳記的書寫。《四十自述》僅用六篇文章記敘了第一段的生活,僅用了一篇“附錄”附上了“文學革命的開始”。
傳記的最重要的是紀實傳真,而我們中國的文人卻最缺乏說老實話的習慣。對于政治有忌諱,對于時人有忌諱,對于死者本人也有忌諱。圣人作史,尚且有什么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謬例,何況普通的人們呢!故幾千年的傳記文章,不是失于諛頌,便是失于詆誣,同為忌諱,也就不能紀實傳真。
鑒于此,胡適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傳記文學“紀實傳真”的原則與要求。他認為,真實性是傳記文學最重要的條件,一定要說老實話,既不可諛頌,亦絕不應詆誣,而要能寫出傳主的“實在身份,實在神情,實在口吻”。
對于近代中國的一些重要歷史人物,胡適認為都應該寫傳記,而且應該有“寫生傳神的大手筆來記載他們的生平,用繡花針的細密工夫來搜求考證他們的事實,用大刀闊斧的遠大識見來評判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他看來,所謂“寫生傳神的手筆”,“細密的考證工夫”,“遠大的識見”,這三項加上說老實話,不諛不誣,便可以概括古人所謂良史的“才、學、識、德”,是對傳記文學作者的全面要求。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項,都不能算一個好的傳記作者,也難以寫出好的傳記作品來。
胡適當然是對的,筆者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說過,你可以頌揚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也可以怒罵他為一介暴君,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把真實的歷史留下,就不妨礙后人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對其進行客觀評價。
胡適原打算在“謹嚴的歷史敘述”中,進行“小說式的文字”的嘗試。“從這40年中挑出十來個比較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