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制度變為董事會主體的制度,學生爭取治校權利,組織了“校友會”,遭到壓迫,于是一群學生退學而籌辦“中國新公學”,但終因為條件艱苦,堅持一年后解散。期間曾“在新公學做教員”,教英文。
因家事敗壞,新公學解散,憂愁煩悶時,如實的寫自己跟著“浪漫的朋友”“墮落”,曾大醉,打了巡警,進了巡捕房。而后終于猛醒振作。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參加留美考試……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四十自述》的最后一篇題為《附錄》,副題為《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
這篇文字主要寫的是在1917年1月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之前“一年多的文學討論”。留美學生最先關注的是“中國文字的問題”,例如趙元任論“吾國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進行方法”、胡適論“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于教授”。隨后,胡適提“要須作詩如作文”而引發“詩國革命”的爭辯,經過一輪交流,胡適稱自己“思想上起了一個根本的新覺悟”。同時也寫到,因為朋友間的“大筆戰”,他被“逼上了決心做白話詩的路上去”,寫了第一首白話詩也就是著名的《蝴蝶》(原詩名《朋友》):“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大段大段地引用文章、日記、書信,這應是胡適行文的一大風格特點——他自己稱文章長短處時說的是“我的長處是明白清楚,短處是淺顯”。
讀這本自傳,和閱讀《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等胡適的著作,會有不同的感受。多的是一種親近感,多的是切入心路歷程。會留給人對于成長、對于思想文化、對于為人處事等諸多的啟發。
《四十自述》,因為剪裁得當,描寫傳神生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新月》上登出前3章以后,劉大杰曾寫信給胡適,評論說:“新月》上你那三篇文章,我最愛第二篇《九年間的家鄉教育》。那篇給予人的印象是很深的。最成功的一點,是在純樸的家園的生活里,反映出來一個聰明的孩子和一個慈愛而又是孤苦的母親相依為命的活潑的面影。”
遺憾的是,《四十自述》畢竟只是“半部書”,而且是始終沒能續完的“半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