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薩孟武、何炳松等十位教授發表了《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十教授宣言分為三個部分,即“沒有了中國”、“一個總清算”、“我們怎么辦”。
在“沒有了中國”這部分中,作者們開宗明義地指出:“在文化的領域中,我們看不見中國了。”意思是說,中國五千年來所積淀形成的價值信仰和文化生態已經呈現整體性、根本性的坍塌與崩潰,中國人已經不是由自己的歷史傳統文化提供的精神世界和意義世界所維護調護涵育的中國人了。作者們認為“鉆進古人的墳墓”的人(指復古派)和“抱著歐美傳教士的腳”的人(指西化派)尋找中國文化出路的結果已然證明同樣是失敗的失望的,而且使中國人更苦悶更迷惘。因此中國之局勢仍然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但“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是消失了”,因為中國已經失去了自己在政治形態、社會組織和思想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所以,“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現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中國的領土里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而要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就必須從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必須用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在的中國,建設將來的中國。”
在“一個總清算”這部分中,作者們對中國文化的歷史行程和現實境況做了一個大體概觀與評價,認為中國文化在漢代以后就因循守舊、停頓不前了。直到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的巨艦大炮才使中國人覺醒,并先后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運動”以及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作者們認為,“洋務運動”純粹是對西方的技藝模仿,“維新運動”純粹是對西方的政治抄襲,都是“中體西用”理論的見解與實行,是對中國皮毛的、改良的方法。只有孫中山主張對中國進行徹底的改造,并在新文化運動之后新覺醒的中國人的努力下取得政治改造的成功,使國家有機會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重建。但在文化建設上中國人卻還是一片茫然無所舉措。復古派的錯誤在于忽視了歷史不能重演也不需要重演;西化派(含模仿英美派即自由主義派、模仿德意派即法西斯主義派、模仿蘇俄派即社會主義派)的錯誤在于忽視了中國問題的特殊性。作者們還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已經成為各種主義思潮表演的舞臺與拼殺的戰場,而其背后卻是都有國際文化侵略勢力的魔手。
在“我們怎么辦”這部分中,作者們提出了進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五條原則和三個方法。五條原則中第一條是中國問題具有特殊性和時代性,因此文化建設應注意中國此時此地的需要;第二條是既反對復古也反對非古,主張對中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三條是以中國需要為標準來吸收借鑒西方文化,但反對盲從的全盤西化;第四條是中國人應有急迫感和創造力,以便迎頭趕上西方文化并為世界文化做出貢獻;第五條是進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目的并不是要放棄大同理想,而是先建設和整合中國以便更好地促進世界大同理想的實現。五條原則可以概括為:“中國是既要有自我的認識,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閉關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決心。”進一步說,就是“不守舊,不盲從”。不守舊就是反對全盤復古,不盲從就是反對全盤西化。根據這些原則,進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應采取“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即“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來進行。
作者們在宣言的結尾表示,只有根據這些原則和方法,才能“使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能恢復過去的光榮,重新站著重要的位置,成為促進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勁最強的生力軍。”
十教授的《宣言》發表后,引發了學術界持續一年多關于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的文化爭論。許多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對《宣言》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