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解進行批評和質疑。
3月21日,胡適作《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一文,對十位教授發表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批評,全文如下:
新年里,薩孟武、何炳松先生等十位教授發表的一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在這兩個月里,很引起了國內人士的注意。我細讀這篇宣言,頗感覺失望,現在把我的一點愚見寫出來,請薩、何諸先生指教,并請國內留意這問題的朋友們指教。
十教授在他們的宣言里,曾表示他們不滿意于“洋務”“維新”時期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見解。這是很可驚異的!因為他們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正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最新式的化裝出現。說話是全變了,精神還是那位《勸學篇》的作者的精神。“根據中國本位”,不正是“中學為體”嗎?“采取批評態度,吸收其所當吸收”,不正是“西學為用”嗎?
我們在今日必須明白“維新”時代的領袖人物也不完全是盲目的抄襲,他們也正是要一種“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他們很不遲疑的“檢討過去”,指出八股,小腳,鴉片等等為“可詛咒的不良制度”;同時他們也指出孔教,三綱,五常等等為“可贊美的良好制度,偉大思想”。他們苦心苦口的提倡“維新”,也正如薩、何諸先生們的理想,要“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
他們的失敗是薩、何諸先生們在今日所應該引為鑒戒的。他們的失敗只是因為他們的主張里含的保守的成分多過破壞的成分,只是因為他們太舍不得那個他們心所欲而口不能言的“中國本位”。他們舍不得那個“中國本位”,所以他們的維新政綱到后來失敗了。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帝制推翻了,當年維新家所夢想的改革自然在那大變動的潮流里成功了。辛亥的革命是戊戌維新家所不敢要求的,因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豈不要毀了那個“中國本位”了嗎?然而在辛亥大革命之后,“中國本位”依然存在,于是不久大家又都安之若固有之了!
辛亥以來,二十多年了,中國經過五四時代的大震動,又經過民國十五六年國共合作的民國革命的大震動。每一次大震動,老成持重的人們,都疾首蹙額,悲嘆那個“中國本位”有隕滅的危險。尤其是民十五六的革命,其中含有世界最激烈的社會革命思潮,所以社會政治制度受的震撼也最厲害。那激烈震蕩在一剎那間過去了,雖然到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痕,始終沒有打破那個“中國本位”。然而老成持重的人們卻至今日還不曾擱下他們悲天憫人的遠慮。何鍵、陳濟堂、戴傳賢諸公的復古心腸當然是要維持那個“中國本位”,薩孟武、何炳松諸公的文化建設宣言也只是要維護那個“中國本位”。何鍵、陳濟堂諸公也不是盲目的全盤復古,他們購買飛機槍炮,當然也會挑選一九三五的最新模特兒;不過他們要用二千五百年前的圣經賢傳來教人做人罷了。這種精神,也是薩、何十教授所提倡的“存其所當存,吸收其所當吸收”。
我們不能不指出,十教授口口聲聲舍不得那個“中國本位”,他們筆下盡管宣言“不守舊”,其實還是他們的保守心理在那里作怪。他們的宣言也正是今日一般反動空氣的一種時髦的表現。時髦的人當然不肯老老實實的主張復古,所以他們的保守心理都托庇于折衷調和的煙幕彈之下。對于固有文化,他們主張“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對于世界新文化,他們主張“取長舍短,擇善而從”:這都是最時髦的折衷論調。陳濟堂、何鍵諸公又何嘗不可以全盤采用十教授的宣言來做他們的煙幕彈?他們并不主張八股、小腳,他們也不反對工業建設,所以他們的新政建設也正是“取長舍短,擇善而從”;而他們的讀經祀孔也正可以掛起“去其渣滓,存其精英”的金字招牌!十教授的宣言,無一句不可以用來替何鍵、陳濟堂諸公作有力的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