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人”,也不時向胡適傳話:“只要中國能支持,必有意想不到的轉變”。換言之,胡適的“苦撐待變”并非憑空設想,而是得到美方官員的信息而衍生的理念。
自此之后,胡適在與朋友的來往書信中經常提及這個觀念。到了1938年10月20日,胡適在致蔣介石的信件中更進一步地正式使用了這個觀念。
胡適對當前局勢做了一番分析,向蔣介石說明,美國運用它的國力去為中國爭取和平的時機尚未來到。但是,蘇聯和美國都不愿意中國去和日本進行和談,因此蘇聯才會向中國提供武器,而美國也向中國提供借款。有鑒于此,中國的最上策就是“苦撐待變”。
不久,胡適在一次演講(紐約,1938年12月4日)中首度公開推出這個觀念。他指出,由于美國的支持對于中國抗戰至為重要,因此中國必須堅持作戰,等待改變的到來。
隨著時間轉移,胡適對于這個觀念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加,對于它的內涵也逐漸說得更清晰。“苦撐”的意思是中國必須竭盡一切自身的力量去作戰,并盡量延長作戰時間。而“待變”的意思是中國必須耐心等待世界大局轉變成為對中國有利。這個觀念作為一個口號,頗能精確地表達胡適心中對于抗戰中的中國所能做的選擇,也表達了他的對美政策目標和他心中的外交到底可以為中國取得何種成果。
誠然,胡適從來未曾宣稱他可以對世界局勢的變化未卜先知,但是他的思想發展確實是前后一致的。早在1935年,胡適就已經形成一種看法,認為中國一旦做出抗日的決定就必須準備去承受“絕大犧牲”,獨立苦戰三四年,領土大量淪陷,國家受到嚴重破壞,然后太平洋戰爭才可能爆發。
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必須做好孤軍抗日的心理準備。胡適1937年10月1日在舊金山的一場演講中表達了他的信念,那就是美國遲早會被卷入戰爭。他說:在我們的世界里,戰爭與和平都是不可分割的。
假如一場戰爭進行得夠久的話,它就會把其他的國家也拉進戰爭。不管人們是倡導中立法或是和平主義論調,都無法使他們置身戰爭之外。同樣的那些侵略國家中愚蠢的好戰者,他們既然能夠強迫人們參與上一次戰爭,他們也同樣能夠把人們拉進當前的這場戰爭。按照這個邏輯,胡適所致力的目標就是鼓勵中國咬緊牙根單獨作戰,一直等到其他國家被迫參戰為止。
1938年夏末,胡適告訴陳布雷:“歐戰必演成大戰,甚難挽回。”這樣就會使國際局勢為之活躍,而“我必須咬牙苦撐,立定腳跟,始能利用此世界動態”。
在上述1938年12月4日于紐約市的演講中胡適把這個想法說得更為明晰:中國的最后勝利必須依賴兩個因素:一,它必須堅持繼續作戰,而它也別無選擇,只能繼續作戰。二,在中國的長期抗戰中,國際情勢很可能轉變成為對中國有利,對日本則不利。
1939年1月,胡適自認為已經從美國的遠東外交政策中看出了幾個令人振奮的端倪,其中包括:美國給了中國經濟援助,而對日本施加經濟壓力;它也在太平洋地區加強軍備去對抗日本的威脅;等等。
與此同時,羅斯福也多次向胡適表達,只要中國咬牙堅持的耐心等待(苦撐),最后必將得到較為滿意的結果。
在1939年4月19日的會談中,羅斯福就告訴胡適,中國應該堅持抗戰,因為世界局勢可能朝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假如世界大戰爆發,則日本和蘇聯的關系必將惡化,甚至引發戰爭,而這對中國一定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假如世界大戰不爆發,則日本可能希望尋求和平而相應去改變它對中國的政策。
胡適電報向蔣介石報告其與羅斯福會談經過,而在胡適眼中,蘇聯和日本關系的發展及歐洲局勢的發展,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