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元海,乃是指炁海。
此炁海,便是嬰兒在母胎之時,連接母體的呼吸元炁,又名“先天一炁”。
嬰兒呼吸,便是呼吸這炁海內(nèi)的元炁,但這炁海在人體下生,呼吸第一口空氣之時,便隱于虛空之中了。
而楊逸此時煉精化炁時,又從新將此炁海顯化了,所以他此時猛然吸入一口氣,此氣倒回了元海之中。
又因元海中,有了他煉精得出的元炁,“后天呼吸”接了“先天呼吸”,所以他才能做到“胎息”狀態(tài)。
但這種“胎息”只是一時的,隨著他停止煉精化炁,便不會再有元炁涌入元海之中,他就又得從新轉為口鼻呼吸,來維持人體生命。
而要想真正做到“胎息”狀態(tài),便得體內(nèi)時時刻刻有內(nèi)炁流動,以內(nèi)炁代替空氣,才能真正做到“胎息”!
真正做到了“胎息”狀態(tài),體內(nèi)的“先天一炁”不在通過口鼻呼吸流逝。
而這“先天一炁”不在流逝,便代表做壽命不在流逝,能真正活到天壽之年!
到那時,才真正算的上“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別看這“胎息”二個字簡單,但確實是得到極高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的。
所以楊逸此時的“胎息”,只能算是臨時的“胎息”狀態(tài),只要他停止煉精。
炁海內(nèi)便會無炁,而人無氣則死,所以他只能轉為平常的口鼻呼吸,來維持生命!
……
隨著楊逸轉為內(nèi)呼吸后,他還是覺得火力可以在加大一點點,然而就在他覺得火力可以再加大之時。
便忽然發(fā)現(xiàn)那些落于下丹田內(nèi)的元炁,不在是縈繞在下丹田內(nèi)的氤氳之炁了,而是慢慢的聚在了一起,隨后變成了塊狀,有凝聚起來趨勢。
見此情形,楊逸便知自己運用先天元神太猛,導致修煉出問題了,便趕忙減小了元神用意。
隨著他減小元神用意,下丹田內(nèi)凝聚的元炁也漸漸散開,重新化為氤氳元炁,在丹田之中縈繞。
楊逸感受著散開的元炁,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氣,便繼續(xù)神炁交融,采取藥物。
其實這用意的大小,道家便是稱其為用火,而這采藥的用火,又分為武火與文火之別。
這武火,一般用來采藥所用,乃是指修行之人,心神意念極度凝聚在一處,從而采出藥物,讓它落于下丹田中。
而這采藥所用的用意火候,卻是極其講究的。
若是用的火候大了,也就是用意太猛,就會導致各種意外發(fā)生。
輕微的便是元炁凝聚成塊,重的便是神經(jīng)失控,身體失常等情況發(fā)生,這也是走火入魔一詞的由來!
而用意的火候小了也不行,小了便采取不到藥物,“先天元精”便會演化成“后天濁精”,白白浪費一次“活子時”到來的時機。
所以這用意的火候,必須得不大不小,才能采取到藥物。
而要控制這武火火候的大小,關鍵之處,便在這呼吸吐納之上。
因這元神意念比喻為心火,而呼吸吐納之時,道家將其比喻為進風,以呼吸吐納來控制風的大小,從控制火候的大小。
而控制這武火的火候大小,在丹道修行之中,是極其重要的!
而這文火,又稱退火,溫養(yǎng),沐浴等,乃是指修行之人采取藥物后。
降在下丹田內(nèi)的心神意念,要放的極其輕微,呼吸也要做到似有似無,就像外丹燒煉,已然煉出藥物后,還不能當場就將藥物取出。
還的用溫火慢慢穩(wěn)固,或者說是封固,讓其保持生機不滅的狀態(tài),溫養(yǎng)藥物,才能將爐鼎里的藥物取出。
用在內(nèi)丹法的修行中也是一樣的,就是說用武火煉出“先天元炁”后,不能一下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