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讓原本那些主家被殺,心中忐忑不安的佃戶也吃下一顆定心丸,不但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也多了一分對義軍的認同感。
前面的規矩和條款都是針對普通百姓,那些讀書之人難免心中失落,直到他們看到了第五塊布告板的內容。
上面寫的差不多就是招募的信息了,表示義軍現在大量招收會讀書寫字的文人,經過考核一旦錄用便可在軍中任職,起步就是小吏,直接進入管理體系。
杜昱知道其實這個誘惑不大,大宋朝是一個‘朕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后來人再怎么忽悠也不可能比它更有吸引力。
不過,畢竟不是每個文人都能進入大宋朝的官僚體系,總有些不得志的文人要尋求出路,因此也能夠招收到一些可用之人。
而且這貨始終相信的只有梁山泊體系下培養的新文化人,這種舊時代的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則就會在義軍當中形成兩股不同理念的勢力,還要牽扯精力去平衡反倒是自找麻煩。
這張布告就是如此,有些書生嗤之以鼻,并且仍舊心向大宋朝廷,認為朝廷大軍不日就將卷土重來收復滄州城。
當然也有不如意的書生準備到義軍那里試一試,左右功名無望,還不如改換門庭投靠到義軍那里,或許還能博一個光明的前途,尤其是上面表明一旦通過考核就可直接任職,這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大的誘惑。
書生們畢竟有些城府,沒有像百姓那樣議論紛紛,而是隱藏心思各自盤算自己的將來。
到了最后一面布告,上面寫的赫然就是一個招兵啟事了,義軍在滄州城留下一支大軍,但需要新鮮血液,這才敞開大門歡迎青壯的加入。
布告上將招兵的條件和待遇一一列出,倒是吸引了不少家境貧寒的百姓,家中丁口多糧食養不活那么多人,尤其是正在長身體的半大小子,與其在家中無事可做還不如到義軍之中混一口飯吃。
不管怎么說,義軍的待遇給的相當不錯,尤其暫時還不需要他們上戰場搏命,只是在滄州城內接受軍事訓練。
見到義軍的新規,有不少膽大的人跑到臺下向程雷問起其中的細節,程雷作為大會的主持在臺上詳細的加以解釋,面對面的回答百姓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一直忙到傍晚,這才結束了大會。
杜昱等人早就回到府衙之中等候結果,其實也算是對程雷和谷林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