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利用傳送門帶著時遷、李應和杜興來到河間府。
他把時遷帶來當然是想讓老兄弟負責情報部的事情。
現在梁山泊那里基本處于全面收縮的狀態,時遷就在那里也是白白浪費時間,河間府這里要進行全面的改造,正需要一位得力干將主持情報工作。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時遷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對杜昱從現代時空那里帶回來的偵查理念非常熟悉,本人更是從無到有一手建立了山寨的情報系統,有他在杜昱放心。
至于上山入伙之后就躲在后面裝死的李應,杜昱則打算讓他像水滸傳小說中那樣負責梁山軍的錢糧后勤工作。
與書中的描寫一樣,從本心來說李應這人就只想做一個大宋朝廷的安善良民,能在獨龍崗做一個小員外平平安安的渡過余生就是他的理想狀態。
可惜在小說當中他被宋江和吳用算計,又無腦的相信濟州的知府會公平的處理獨龍崗的事情,這才被人‘救’上梁山。
而在這條時間線里,也與小說之中差不多,杜昱沒有設計他,但撲天雕的命運最終還是逃不過落草為寇。
相比在水滸傳的小說之中,現在的李應更加低調,在山寨的會議上從來都不主動發表意見。
只是他再低調也擺脫不了梁山泊的烙印,杜昱自然不會讓他在山寨之中賦閑。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杜昱決定再次調整梁山軍,而李應就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回到河間府之后,時遷很快就投入到情報工作當中,每天忙的不可開交。
杜昱則與許貫忠、林沖、陳達、魯達等人在軍中商議大事。
投降的官軍以及郭圖軍的俘虜當然要利用起來,不過這些人的軍事素養參差不齊,混編到一起只會降低戰斗力。
杜昱組建軍隊一向喜歡走精兵策略,那就是挑選身體素質好、年富力強、作風勇猛的人組成精銳戰團,其余那些水平一般的則作為輔兵或者預備役來使用。
這次也不例外,他命陳達和楊春負責篩選俘虜,將哪些人分為三等。
第一等的自然是精銳路線,第二等的則是一般的標準,只要是青壯就可以留用。第三等的就是軍用的老弱、兵油子、被裹挾的膽小民夫。
經過十幾天的挑選,楊春和陳達選出了一萬五千人可以作為精銳部隊。
第二等的普通兵丁數量則達到了兩萬五千人左右。
而那些不堪大用之人則多達四萬余人。
其實并不奇怪,封建年代的軍隊有幾只是不吃空餉喝兵血的,河間府的這支邊軍形勢稍好也只是在兵丁數量上。
軍隊里早就良莠不齊,滿頭白發的老翁和十一二歲的半大小子并不少見。
剔除這些人在算上那些在軍中混日子的兵油子,真正能打仗的數量并不算多。
這還是好的,郭圖軍那些俘虜素質就更差了,除了一些個人素質確實不錯的兵丁之外,大多數人都是剛剛拿起武器的農夫。軍事素養基本沒有,作戰全憑一身血勇。
當中篩選出去的人就更多了,不過這些人也不是沒有優點。
郭圖畢竟是裹挾他們造反,并沒有時間給這些人灌輸什么信念,思想相對來說還比較單純,比較適合玄法道的改造。
因此杜昱決定將這些人分開重新編隊各做安排。
朝廷官軍之中選出的一萬兩千精銳一分為二,分別加入兩路大軍之中。
而普通兵丁杜昱那邊只要了五千人,剩余的一萬多人則交給了許貫忠統領。
而從郭圖軍中選出的三千精銳和一萬青壯他打算交到尚在馬頭山山寨苦練內功的史進、焦挺等人的手中。
圣教軍現在只有一個框架,也是時候為它增添血肉了。
為了便于管理,杜昱將自己統帥的部隊命名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