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觀察軍營的規模,他發現耶律高確實沒有說謊,敵軍人數起碼有六七萬之多。
戰斗力無法估計,但表面看來應該是一支精銳部隊。
耶律大石觀察一會兒將要點一一記在心中,為了安全起見他也不敢在敵軍大營不遠處久留。
回到岐溝關,他將看到的情報如實說出,和耶律高、蕭達赫一起商議對策。
一連幾天,他一邊不斷偵查宋軍的種種情況,一邊等待郭藥師等人的到來。
結合情報反復衡量之后,他覺得光憑自己帶來的三萬大軍很難取得優勢,還要將岐溝關的八千守軍也利用起來才行。
耶律大石與蕭達赫商議一番之后,終于取得了岐溝關守軍的指揮權,與此同時郭藥師等人終于帶領大軍來到城下。
休整幾天之后,心急如焚的耶律大石立刻展開行動和豹滔軍開戰。
雙方的第一次對戰是一場遭遇戰,林沖率領兩千騎兵清掃遼國探馬的時候,與遼國騎兵剛好撞上。
耶律大石和許貫忠想到一塊去了,都要先拔掉對方的耳目。
兩千騎兵對兩千騎兵,倒是一場公平的對決。
耶律大石原本以為可以輕松擊潰宋軍騎兵,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再次擊碎了他的預期。
林沖的確沒有打垮遼國騎兵但也沒怎么吃虧,雙方斗得旗鼓相當各有損失。
契丹人和奚人騎術出色射術不俗,梁山軍裝備精良紀律性好,勇氣也不差。
各自損失五百多騎之后,兩人都覺得難以接受,鳴金收兵回到各自的大營舔舐傷口。
瓦橋關這里是地勢平坦的大平原,騎兵占不到便宜那就只能步軍正面硬剛了。
雙方大戰兩次,誰都不敢輕易把步軍全部壓上。大多數時候都是雙方列開陣型,弓箭手互射比拼箭法。
在收著打得情況下,雙方誰都奈何不了誰,僵持到了一塊。
十幾天的時間里連打幾仗不分勝負,雙方都動了別的心思。
幾次對抗,許貫忠摸清了遼軍的實力,看到梁山軍的實力和對手相差無幾,便想著利用人數和虎威炮突襲取得優勢。
而耶律大石正面撼動不了梁山軍又不敢孤注一擲,只好想辦法迂回,于是他悄悄的將騎兵調離,讓他們繞道莫州,企圖找到宋軍的糧道加以襲擾。
他覺著自己做的神不知鬼不覺,那想到遼國軍營中的一切都被許貫忠用望遠鏡看在眼里。
遼國騎兵孤軍出擊,林沖的機會來了。
只要將遼國的這支騎兵全部吞下沒有了后顧之憂,許貫忠就敢全軍壓上放手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