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以蛇吞象僅僅用了五個月的功夫就將整個燕云收入囊中。
并且他們在攻打遼國西京府的時候,順手將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等一眾遼國高層一網打盡,遼國就這樣毫無征兆的滅國了。
此時大梁軍以十五萬大軍正面擊潰遼國三十萬大軍的戰績也傳了出來。
倒不是杜昱忽悠,既然耶律大石和耶律淳對外號稱三十萬軍隊他也沒必要去糾正,鼓吹得多一些不也能顯示出大梁軍的強大么。
今時不同往日,當初在梁山泊那個小水洼里發展自然要低調行事,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梁國需要的正是對外展示力量。
不亮一亮肌肉周邊的鄰居豈不是以為大梁好欺負,反而不利于杜昱發展內政。
更何況大梁擁有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比什么西夏、大理這類不傷出幾倍,他們都能屹立不倒杜昱又有什么好怕的。
又過了十余日,來到六月的下旬。
杜昱見云州、寰州、朔州等地的處理的差不多便打算離開。
他可不想事事親力親為,將這邊交給朱武、楊春、陳達、宮富之后,他便準備返回燕都。
此時,對遼國戰敗之后那些俘虜已經做出了兩輪挑選。
身強體壯又是青壯的均被留在軍中聽用。大梁軍那些損失慘重的兵團過來挑人,將其打散分別補充到軍中。
當然今后的思想改造等工作還是要進行的,他們以后也會隨著一起訓練。
其余那些年紀相當身體素質不大行的兵丁則被另行分配,暫時混雜在預備軍之中,作為二線兵團進行訓練和改造。
其余那些不適合在戰場搏殺的老弱則被大梁軍放回,讓他們返鄉繼續生活。
當然挑選的過程并不是十分順利的,遼國作為一個存在了兩百多年的大國早已根深蒂固,有些忠誠的人也不足為奇。
不過杜昱也并未將其斬殺,而是選擇將他們與甄選出來的那些犯官之后打包裝船,準備將他們送到呂宋島上去做苦力。
降卒的事情處理完,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了。
治理地方大梁肯定要用自己人而不是沿用遼國的舊臣,如今大梁的數十個州府的主事都是梁山泊上培養的官員。
雖然因為受教育的時間有限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身為青山兄弟會的一員,他們的忠誠是不需要懷疑的。
好在有那些支持大梁的大小家族幫襯,官職上的空缺暫時被填補上了,在武力的鎮壓下地方的運行還是相對平穩的。
在離開之前,杜昱還要籌劃好下一步的計劃,大梁軍的主力部隊也不可能一直留在西北。
首先要走的還是許貫忠的豹滔軍,如今大名府和滄州那里就是一個空殼子只能嚇唬人不能真打,許貫忠仍要回到大名府主持大局。
尤其是如今遼國以經滅亡,北宋成了周邊的強敵,雖說宋軍腐朽墮落戰力低下,但還有的重視還是要有的。
而且豹滔軍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最大,陣亡和受傷的兵丁人數最多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實力,消化遼國的那些戰俘。
杜昱利用傳送門率先將許貫忠、林沖、魯達、孫立、解珍、解寶等人送到大名府。
那些遼國的降卒在見識到梁王的神異手段時驚掉了下巴,不少人跪地叩頭以為遇見了活神仙。
杜昱也不解釋,讓那些人心生敬畏和崇拜也好,對提高大軍的忠誠度大有裨益沒必要揭破。
豹滔軍之后便是虎威軍,朱武楊春等人要維持對西京府等地的威懾需要的人手必然不在少數。
杜昱也極為大方,除了留下四萬人馬之外,還將傷兵營里那些老兵留給他們,只要傷勢痊愈以那些老兵的能力比精銳還精銳。
安排好留下的人選他帶走的也有三萬多人,當然這是在補充了部分遼國降卒之后才有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