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在處理完江南的事情后把精力重新放在大梁上面。
目睹了方臘義軍在兩浙路的興衰得失他心中感慨萬千,決定加快腳步早日完成稱霸天下的大業。
江南的局勢使得大宋朝廷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平叛上面,對北面、西面的防御都有所松懈。權衡再三他還是決定讓許貫忠與盧俊義率領豹滔軍現在就對大宋展開攻勢。
杜昱對豹滔軍抱有很大的信心,認為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在物資供應上,大梁軍隊都完勝大宋官軍,而且論起軍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更是遠遠超出。
既然實力大于對手就沒有必要兵行險招,而且堂堂正正的打過去還可以對天下人展示大梁的武裝力量,宣告時代變了是時候改朝換代。
因此許貫忠和盧俊義二人采用的策略也是回到大名府,然后從與河北東路接壤的京東東路開始下手。
七萬豹滔軍對外號稱十萬,打著報復金宋海上之盟的口號穿過梁國交界直撲青州城。大宋的守軍偵知后不敢怠慢,立刻啟用八百里加急將消息送到了東京汴梁。
大奸臣王黼此時不敢再隱瞞這個消息,若果說江南之地事關朝廷賦稅的話,那京東東路與京東西路就關乎汴梁城的安危。
要知道中原地區一馬平川是一個大平原,若京東東路的守軍擋不住大梁的軍隊,對方豈不是要長驅直入威脅大宋中樞。
他連忙將消息傳到宋徽宗趙佶的手中,連帶著整個朝堂都得知了這個令人無比震驚的消息。
官家趙佶此時嚇得瑟瑟發抖,他再也不敢任由手下那群寵臣胡鬧了,這次的朝會更是將大宋的清流以及多年沒有實權的勛貴都請上朝堂群策群力,期望能拿出應對之策。
不出所料大宋朝堂在這樣緊迫的局勢下依然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兩種聲音,一種是以太常少卿李綱為代表的主戰派,另一派則是大奸臣王黼、李彥、蔡京為代表的主和派。
李綱等人認為大梁取代遼國,又將金國人擊退已經在事實上成為大宋北地的最大隱患,如今揮軍南下顯然所圖非小,即便求和也未必能滿足對手的胃口不若趁早準備作戰。
王黼和李彥對此強行辯駁,認為是之前與金人的海上之盟激怒了大梁國,而且此時大宋最能打的西軍也在江南平叛。不如派人求和緩上一緩,或許將遼國的歲貢轉給大梁換取對方息事寧人。
兩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當真是誰也不服誰,誰也駁不倒對方。
不過京東東路戰事緊急,朝廷必須早點拿出對策才行。經過兩天的激烈爭鋒,趙佶也聽取了無數個方案,最終他還是選擇了主和派的主意。
宋徽宗趙佶太慫是以方面,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覺得主和派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現在童貫帶著朝廷最能打的西軍和禁軍精銳在江南平叛,即便想讓他們撤回來保衛汴梁城也需要時間,去救援京東東路更不可能。
汴梁城中那些禁軍是什么德行懂的人都懂,指望他們干農活、做木匠、做泥瓦匠還行,真刀真槍出去打仗怕是沒幾個行的。
還有一點也不能忽略,方臘起義破壞了兩浙路的生產,朝廷損失的不僅僅是賦稅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糧食,給童貫和譚稹的十五萬大軍供應物資已經使得朝廷大傷筋骨,在保證國都汴梁糧草供應的前提下那還有余力再一支大軍出征需用的物資。
這樣算下來與其派出大量軍隊去和大梁國爭鋒,好像還真不如將遼國的‘歲貢’轉到大梁的頭上換取他們息事寧人。
官家趙佶采取了王黼等人主意,讓李綱連連搖頭,他心中清楚大梁這樣能夠以蛇吞象滅掉遼國又輕易將如狼似虎的金國人擊潰的國家是不會滿足區區幾十萬貫歲貢的。
人家之所以趁著此時大舉進兵無非是看到大宋首尾難顧,不說會不會進一步行動,至少原本遼國的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