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嘉彥和李彥二人心急如焚的等了數日才得到確切的消息,梁王要在明日召見他們。
兩人為了盡快促成和談在私底下進行一番溝通,他們覺得之前在朝堂上王黼和蔡京提出的以遼國舊時的三十萬貫財物為歲貢怕是難以實現,在得到了官家的默許后他們將心理價位提高到五十萬貫。
待到第二天,一大早大梁的鴻臚寺卿便來到館驛之中對他們交待面見梁王的各種禮節。
其實大梁立國還不到一年并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像這次接待大宋的使者就屬于突發情況,聞煥章覺得不能丟了大梁的臉面這才上書諫言,勸梁王暫時啟用遼國鴻臚寺的舊臣以舊時禮儀接見大宋使者。
杜昱倒無所謂,不過眾位大臣都覺得有必要他也就從善如流,以皇帝的姿態處理此事。
韓嘉彥和李彥二人在一套繁瑣檢查程序之后才被帶到金鑾殿上面君,按照遼宋之間的澶淵之盟兩國屬于兄弟國家皇帝不分高下,現在大梁國取代了遼國,大梁的皇帝與遼國皇帝無異。是以他們采用的是標準的面君之禮。
雖說大梁的朝堂比較簡陋無法與大宋朝堂相提并論,但二人可不敢因此小看坐在上面的杜昱,一舉一動都小心心翼翼不敢有半分逾越。
大梁的朝堂是原來耶律淳的南院大王府改建而成,其實并不能算什么金鑾殿,不過大梁剛剛立國不久甚至就連杜昱也沒有稱皇帝,一直在興兵打仗因此興建宮殿的事情也是遙遙無期。在規模上確實算不得什么宏大的宮殿。
建筑物沒有的威嚴就要在人身上找,杜昱是現代時空身具金手指之人,起兵多年親自帶兵打仗的時候也不在少數,身上自然帶著一些殺伐之氣,比起趙佶那個藝術家皇帝是要陽剛偉岸得多。
韓嘉彥和李彥一番虛禮之后,被梁王賜座,他們這時才敢偷眼觀察杜昱的相貌,覺得大梁皇帝相貌普通卻氣度非凡,威儀天下讓人不敢直視。
略微定了定神,二人上前施禮聲明是受大宋官家所托獻上國書,請求與大梁國罷兵休戰締結和平盟約。
杜昱接過大宋的國書看了起來,他沒有想到這份國書居然是趙佶親自執筆,看著那蒼勁有力鋒芒畢現的瘦金體,他不由得嘴角上揚,字確實是好字鋒芒露骨稱得上千古一絕,只可惜上面的文字內容就與咄咄逼人的筆體正好相反。
趙佶的口氣是又軟又慫把姿態放得很低,似乎只要大梁撤兵,便是讓他叫杜昱一聲好哥哥也不在話下,是在有失中原大國的風骨。
想想也是,例數整個大宋朝有雄心壯志的皇帝連一手之數都數得過來,也不怪現代時空許多網友都調侃其為大慫、宋鼻涕。
明明創造了華夏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文化巔峰,被人記得的卻多是什么以文御武,花錢買和平之類負面的評論。
大略瀏覽一下趙佶親手書寫的議和國書,杜昱隨后放在一邊,然后說道“趙官家想要議和,條件是什么說來聽聽。”
“大王,官家的意思是將原遼國的歲貢轉到大梁國,并且愿意按照當初‘澶淵之盟’的協議與大梁國修成友好鄰邦,從此兩國止息兵戈永結兄弟之盟。”李彥說道。
“哦,澶淵之盟本王并不陌生,不過在前段時間本王還聽過另一個協議,李卿且說說‘海上之盟’又是怎么一回事。”杜昱似笑非笑的看著李彥。
“額……,大王請容臣解釋。”李彥的頭上冷汗直冒,他如何想到梁王居然會問他海上之盟的事情。
此時提及這件事無非表明梁王對大宋上下的不信任,他仔細想想也覺得朝廷所作所為太過小人為了收復燕云便輕易的背叛了上百年的盟約,與金國人約好夾攻遼國。前不久又弄出一個海上之盟20再次與金國約定夾攻大梁,妄圖趁人之危圖謀舊地。
要說國與國之間沒有真正的友誼,只有利益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