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貫忠在給燕都送去戰報之后向杜昱請示,豹滔軍是直奔汴梁城還是繼續問斬穩打攻城略地。
此事太過重要,杜昱也要同大臣們商議才行。否則那邊豹滔軍拿下了汴梁城,這邊聞煥章等人還沒有做好全面接手大宋的準備豈不是要壞事。
要知道過了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北部與大梁國接壤的地區,大宋的統制還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宋太祖趙匡胤‘朕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口號喊出之后天下‘民’心向趙,又有一百多年的鞏固向來不乏忠實的追隨者。
就像金國人那樣,取巧拿了北宋的半壁江山卻始終都不能壓服北方的百姓,起義運動更是貫穿整個金國統制時期。
當然這與女真人和漢人、契丹人的矛盾有關,大梁國同為漢人或許稍好,但也不能不考慮后方的穩定。
尤其是正處在立國初期,官員有一半是硬頂上去的,另一半還是遼國的舊臣。統制時間也不占優勢,大梁朝中是一定存在心懷二志之人的。
取巧占領汴梁城并非不可能,要知道京東西路還有一支沂州軍枕戈待旦隨時能發起進攻,而水泊梁山距離汴梁城也就三四百里路,可算一支不折不扣的奇兵。
又或者杜昱也可冒險行事,親自混入汴京城中,尋一處隱秘之地設立時空錨點,然后利用傳送門將圣教軍或者飛虎軍的精銳送到城中從內部攻破。
轉念一想,杜昱又覺得沒什么意義,在華夏歷史上國運長久的大一統王朝那個不是光明正大打出來的。隋朝取巧結果延續了不到四十年便宣告滅亡,或許有隋煬帝作死的成分,但也不能說與此毫無關聯。
大宋同樣取巧可歷經三百多年都算不上大一統的國家,而且又慫又軟人見人欺只會送錢求和,把人都丟完了,哪怕創造了封建年代最輝煌的文治也被人詬病。
再看看漢、唐、明無不是靠著武功一點一點的完成統一大業,這幾個朝代相對來說更得人心。所以在他看來要想大梁國運長久,還是要光明正大打下江山。或許只有讓天下人畏服于大梁國的武力才能真正的毫無阻力展開改造社會結構的工程。
當然如果宋徽宗趙佶主動送人頭他倒不介意接受一份大禮,畢竟他與歷史上其他開國皇帝有所不同,他的背后靠著的是整個現代時空,而且還有金手指加成,不愁大業難成。
分析了種種情況之后他決定一邊觀察大宋朝廷的反應,一邊按照原定計劃展開行動。于是在五天后他給了許貫忠回復,讓豹滔軍穩扎穩打攻略京東西路。
與此同時之前計劃的水軍協同飛虎軍的作戰計劃立刻被執行,孫立與史文恭帶著孫新、孫琪、雷震、郁保四、蘇定、鈕文忠、方瓊、安士榮等人,連同三萬新軍被杜昱傳送到天眷港。
經過短暫的磨合期,阮小二、李林率領大梁的兩支艦隊起錨遠航,準備從海上突襲登州、萊州等沿海地區,進一步擴大大梁國的地盤。
另外李綱等人的兵敗,大宋朝廷有所反應也需要一段時間,倒是適合在梁山泊中休養生息多時的沂州閃亮登場。而且水泊所在的地方就在濮州、鄄城左近,趁機發動突襲的話或許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想到就做,杜昱利用傳送門來到梁山泊之中與呂方、扈成、歐鵬、馬麟、陶宗旺、蔣敬等人商議出兵一事。
得到梁王的允許他們自然非常高興,要知道他們追隨大王的日子不短仗也沒少打,可惜立的功勞全是為大宋朝廷,對大梁的貢獻幾乎為零。
也正是因此官職、地位上比不過梁山泊的老兄弟,要說呂方、扈成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不愿意錯過任何立功的機會。
很快他們便在杜昱的幫助下悄然登陸,在原來的獨龍崗悄然集結兵力,直接平推了鄆城縣,沿著官道直奔濮州。
濮州知府喻珍震驚于朝廷大軍的戰敗,心知情況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