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到開德府‘慰問’給許貫忠和盧俊義帶來不小的壓力,為了保證戰(zhàn)勝安利軍二人與麾下的將領不斷商討完善作戰(zhàn)方案。
其實論軍隊人數(shù)安利軍也有數(shù)萬大軍,是屬于拱衛(wèi)大宋京畿的守備隊,在加上開德府城的地方廂軍湊到一起表面看起來確實與豹滔軍旗鼓相當。
許貫忠和盧俊義不敢小視,人數(shù)一旦上去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而且現(xiàn)在大宋新皇登基說不得會提振宋軍的士氣,因此做好萬全準備是有必要的。
不管怎么說安利軍與大宋禁軍一樣是專業(yè)的作戰(zhàn)部隊,不像他們攻打其他的城池,面對的基本上都是武備松弛的地方軍。
豹滔軍調(diào)整軍兵狀態(tài)之余正積極備戰(zhàn),研究各種作戰(zhàn)方式。
再說大宋朝廷,前官家太上皇趙佶走后,權利終究是落到了趙桓的手中。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天子畢竟換人了。
新皇登基總是要有一番新的氣象,朝堂上袞袞諸公無力改變當下的局勢,干脆誰也不提而是研究起新皇的年號來。
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他們建議趙桓改宣和為靖康。趙桓初登大寶對這個飽含安寧康泰之意的年號深表認同,于是便下詔應允。
杜昱知道后連連搖頭,他沒有想到靖康這個在華夏歷史上有著悲情色彩的年號在這條時間線上還是出現(xiàn)了,而且提前了四年。
不過若是一切順利豹滔軍攻入汴京也就是個普通的改朝換代,在他的治下絕對不會出現(xiàn)真實歷史上那樣的悲劇。
他畢竟不是金國人也不是野蠻的劫掠者,不可能對汴梁城的百姓痛下殺手,便是對待趙宋皇族頂多就是和遼國天祚帝一樣,安排一處莊園讓他們過上平民的日子了事,只要監(jiān)視起來不讓有心之人借著他們的名頭搞事即可。
趙桓除去改年號之外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對比起趙佶他雖然同樣難以應付混亂不堪的局面,也沒有亂世中奮起國運的魄力,但終究是有了一些改變。
至少在王黼、李彥、蔡攸等人隨著太上皇到江南督戰(zhàn)后,朝廷的話語權落在了相對賢明的大臣手中。
這些人起碼在此時還是對大宋忠貞的,關于戰(zhàn)事也給趙桓出了不少主意。主戰(zhàn)派依然認為靠著汴梁城中的幾十萬禁軍可以守住都城,大不了現(xiàn)在就向各個軍州下詔,讓他們到汴梁勤王。
當然在大宋朝廷中從來就不缺少軟骨頭的投降派,到了今時今日還有人幻想著和談,覺得既然數(shù)十萬歲幣不能滿足大梁國的要求那就用上百萬甚至更多的錢買和平也無妨,承認已經(jīng)失去的地盤歸大梁雖有,甚至割讓一些國土也無妨。
持有如此言論的人里有多少私心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們?nèi)蘸蠖紩欢抨乓灰磺逅恪F鋵嵅还苁钦l都喜歡忠貞臣子,二五仔沒人能看得起。
趙桓本就是一個極度軟弱之人,在這種局面下更沒有自己的想法,聽著倒是覺得誰說得都有道理但要執(zhí)行起來卻又覺得那個都有缺陷。
只是時間不等人,開德府這邊豹滔軍暫時被安利軍阻擋,那邊滑州又告失守,如今大梁的軍隊真的近在眼前了,至于更遠的萊州一線屢屢傳來的求援信息根本無人理會。
經(jīng)過一番朝堂爭鋒之后還是主戰(zhàn)派占據(jù)了上風,其實他們想得也不錯,大梁的軍隊滿打滿算就十幾萬人,而汴梁城中的禁軍至少有五十萬之多。哪怕抽走了不少精銳,也是兵力占優(yōu)的一方。
他們覺得大軍屢屢戰(zhàn)敗就是統(tǒng)兵的將領能力不行,他們同樣清楚,沒有了李綱以及姚古等悍將能打的更是挑不出來。
不過他們還是覺得以汴梁城高水深兵力雄厚,在加上糧草充足堅持一段時間總還是可以的,無論是拖到勤王的地方部隊趕來還是等太上皇與童貫攜大軍歸來都是一個轉(zhuǎn)折點。
趙桓聽了他們的建議后心中又升起一絲希望,他立刻下詔令各地守軍到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