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做好隨時出逃的準備,當然在表面上他還是每天都上朝與群臣們商議軍國大事。
再說宗澤,盡管不想做敗軍之將還是理智的安排了官家的后路,倒是他本人及其家族都沒有留下任何后手,算的上背水一戰。
親眼觀察了大梁軍隊的攻城戰之后,他覺得再據城而守不大現實,還不如仗著軍隊人數多的優勢出城決戰,哪怕對手有騎兵、有虎威炮。
與兵馬大元帥趙構商議一番,他們便率領四十萬禁軍傾巢而出,在距離汴梁城二十里處扎下連營準備正面與大梁軍隊硬剛。
再說杜昱,四路大軍合兵一處,一邊趕路一邊磨合隊伍。
好在大梁的軍隊訓練模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指揮系統完全一致,軍令以及軍中規矩也分毫不差。簡單磨合一番后便可組合到一起作戰,不能說有多默契至少不會互相拖后腿。
在杜昱看來這樣的程度就可以接受,反正大梁軍隊打仗一是靠劃時代的熱武器進行降維打擊,二就是仗著身上的武器裝備比對方精良,再加上訓練有素戰斗意志比較堅強。因此并不畏懼北宋時空任何一支冷兵器作戰部隊。
宗澤與趙構出城作戰的情報一早就傳到了杜昱的手中,對此他十分高興。從保護城中百姓不造更大殺孽方面來考慮,他確實不愿意打攻城戰盡管大梁軍隊十分擅長。
打攻城戰就意味著必須動用海量的炸藥包,否則奈何不得城高墻厚的汴梁城,而一旦動用海量炸藥就必然對這座古城造成極大的破話,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宗澤主動出擊倒是給了大梁軍隊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在盡量不破壞的情況下達成目的。
當然對手的四十萬大軍杜昱也不敢小視,不是害怕大宋的軍兵人數而是單純的對宗澤這塊硬骨頭感到擔憂。
雙方各有顧忌,卻都不能主動退縮。兩天后大梁的軍隊來到陣前,在距離宋軍連營十里處安營扎寨。
為了打好這場決戰誰都不會輕易出兵,因此雙方默契的暫時罷兵休戰在營中養精蓄銳。不過誰都明白是大戰之前暫時的寧靜,雙方都在醞釀著給對手致命一擊。
就在此時卻出現一件意外事件,那就是十節度的勤王兵馬陸續趕到汴梁城的外圍,給雙方的大戰平添許多變數。
宗澤自然十分高興,此事怕是近些天來唯一的好消息了,在不甚了解大梁軍隊的情況下幫手自然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