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士卒起先來說投靠老朱,是不得已為之。
可軍中不知何時,之前祭文那股風潮又再度掀了起來。
本來,或許是戰(zhàn)事艱苦,一些將領想要為士卒找到一絲精神慰藉,就想起來了這篇祭文,用來激勵士氣。
可后來,這篇祭文不知怎么的就傳到了降卒那邊去了。
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令每個士卒都有著切身的感受,同時,更讓他們明白他們身上肩負的使命。
若是老朱殘暴不仁,對待這些降兵有苛待之處,這樣的祭文,作用是適得其反的。
可是,陳友諒就在對面,兩者對待降兵的態(tài)度有著鮮明的對比。
這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在陳友諒的襯托之下,老朱英明仁義的形象就大增了!
原先那些投靠過來的降卒還有些扭扭捏捏,對于舊主子總歸有些不好下手?,F在,他們知道,滅掉陳友諒,就是為了拯救天下百姓。
陳友諒這樣殘暴的人若是坐了天下,那天下的百姓還不是有苦頭吃了?
只有老朱這樣對待降卒都講仁義的統(tǒng)帥,才配為天下之主。
對待降卒都能這樣,對待天下百姓豈不是更好?
這些降卒紛紛行動起來,不斷地有人和陳友諒軍中的一些士卒勾勾搭搭,勸他們一同來投靠老朱……
老朱也是一副活見鬼的表情。
這歷來,降卒主動和自己原來軍隊溝通基本上就不大可能,這一來是怕自己的新主子心中猜忌,二來,也是為了表示和曾經的過去割裂。
哪怕是寫信招降,這樣的事情,也是忌諱的很。
可這樣的事情就發(fā)生了!
而且這些降卒做的是光明正大,還主動要求寫信勸降……
老朱自然是沒有拒絕的道理,相反,他知道了這樣的事情,更是笑的合不攏嘴。
他都能想到,若是陳友諒知道了這件事情,還不得氣瘋嘍!
一篇祭文,居然也有這樣大的威力,是出乎老朱意料的。
不過老朱也并未因此大意,越是這樣的情形,越是要小心謹慎,要防止陳友諒狗急跳墻。
陳友諒這樣的梟雄,決計不會坐以待斃,這不是他的風格。
而陳友諒也不會如同先前那般選擇突襲自己的旗艦,一則這樣的招數已經用過了,再來第二次,不大可能。
二則就是陳友諒的軍力已經不足以展開這樣的進攻了,選擇這樣的進攻,無疑是自取死路。
思來想去,老朱覺得,陳友諒現在最有可能的選擇就是突圍退入長江,最大程度保存實力,謀求以后再戰(zhàn)。
想到了這個,老朱立即抓緊做出了安排。先將全軍主力移兵湖口,然后在長江兩岸設置木柵,同時準備了大量竹筏在江中,竹筏上面布滿了火藥硝石這等易燃爆炸物品。
最后老朱覺得做到這些還不夠絕,又派出兩支小隊人馬,將長江上游的蘄州、興國拿下。
天羅地網已經布下,就等陳友諒入甕。
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內,陳友諒也是奇計迭出,但老朱也是準備充分,沒有給陳友諒一絲一毫的機會。
仗打到這個程度,老朱已經逐漸放緩了對漢軍的攻勢,只是要求困住陳友諒。
因為漢軍已經斷糧,撐不了多久,這個時候再打,不僅讓陳友諒作困獸之斗,對老朱來說,也是得不償失。
陳友諒想不明白,自己四個多月以前還是意氣風發(fā),怎么現在就落到如此境地了呢?
四月之前他召集了六十萬大軍,以為對付一個朱元璋是順手擒來之事。可是萬萬沒想到,在洪都,和朱文正整整糾纏了八十五天,一座洪都城,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天塹,硬是將他阻擋在外。
之后和朱元璋決戰(zhàn),自己不論是戰(zhàn)船還是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