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太平,朱標一行人中途沒耽擱,立即趕往了臨濠。
臨濠的官員聞訊之后,也是飛快的做著準備。
不過這些對他們來說,也是有經驗。
去年老朱就回來過的,已經為自己的父母大哥都重修陵墓,并且還任命了一些官員,專門負責守陵。
朱標到了之后,這兩旁當地的官員組織了不少人歡迎,也許不是組織的,是自發前來的。
不是朱標這個面子有多大,關鍵有利可圖。
去年老朱回來了一趟,金口一開,順道就將這里的賦稅給免了,眼下朱標來了,縱然不會和老朱一樣,但撈一些好處肯定是沒什么大問題的。
這些胡惟庸生怕朱標在此之前不知道,他提前就和朱標說過了。
這就是讓胡惟庸陪著的好處了,完全可以查漏補缺,提醒一些朱標不知道或者忘記的事情。
和當地眾多德高望重的老人寒暄之后,也開始進入了正題,祭拜祖墓。
總體過程來說,都是有條不紊,朱標只需要按照那些官員的指揮照做便可。
忙活了大半天,這也快到了黃昏,此時美酒雞鴨魚肉這些也都已經準備好了。
別的事情朱標沒法許諾,可這些錢財破費上面,宴請家鄉父老一同歡聚還是有法子的。
席間,朱標如同后世的領導人一樣,問起了這些人“家里有沒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忙解決”、“還需要什么幫助”一類的問題。
而得到的回答大致也都差不多。
正在這時,一位面色黝黑之人臉上有些扭捏之色,不過還是恭敬的來到朱標面前。
見這人有些緊張,朱標心中一動,忙站起身來,道“這位大叔,可是遇到了什么煩心事,需要小侄我幫忙,但講無妨。”
朱標的安撫起了一定的效果,那中年漢子吸了一口氣道“世子殿下,我是這村里的鐵匠,不知世子能不能下一道恩旨,許咱娃兒讀書?”
那中年漢子話音剛落,便惹來周圍一陣嬉笑聲。
“周鐵匠,你娃兒還想讀書,你家有錢讀書嗎?”此刻有人在一旁暗暗譏諷。
“就是,周鐵匠,讓你娃兒跟著你一起打鐵不好嗎?好歹還能混一碗飯吃咧!”
“讀書,讀書有么子用,是白浪費錢……”
嘲諷的話語不絕于耳,這時,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者站了出來,道“周大,你先退下。”
然后那老者轉頭看向了朱標,笑道“世子殿下,這周大喝酒喝多了,酒后胡言,還望世子殿下不要見怪。”
“老朽知道,這匠戶不得朝廷旨意,不可脫了原籍,周大之言,還望世子殿下別放在心上。”
朱標笑了笑,安穩的坐下來,沒多說什么。
此刻給出承諾又怎么樣呢?姑且不說做不做得到,就算做到了,讓周大的孩子讀書,也不過是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可天下間還有無數如同周大這樣的情形。
其最根本的就是匠籍制度。
入了匠籍,子孫后代便只能子承父業,不可參軍,不可科舉,連婚配都要受官府操控,做一輩子的匠人。
這樣的制度起源于唐宋,到了元代又進一步的發展,老朱此刻也只能先依照元代的基礎推行政令。
而這樣的制度好處是有的,最起碼穩定,除非你匠人絕嗣了,不然的話,一直有人供官府差役。
可弊病卻更加的明顯,行業內部如同一攤死水,沒有活水的注入,這樣的行業,很難有極大的發展和進步。
除此以外,更會打擊人的積極性。
工匠,本身這個行業就是講究技術和創造性的,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沒有精確的計算,這樣的行業,終究是只能淪為末端。
宴會持續進行著,外人見朱標面色如常,都以為剛才那個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