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百分制的話,本宮以為,單科七十五分以上者,便算合格。”
“當然,其中不免有人偏科,對于一些科目重視不夠,乃至于從未接觸,對于此類士子,朝廷也自該網開一面,若有人單科成績優異,可另外申請附加題進行應試,這附加題的難度嘛,自然是要提升一些,解出難題,縱然有些科目,成績慘不忍睹,本宮以為也可錄取。”
這就是朱標前世的經驗了,明明有些學生,單科成績優異非常,可是,當計算總分的時候,總歸是要被一些課目拖后腿,如此一來,反倒是美中不足。
而現在,這個時代,士子偏科更為嚴重,畢竟,這拜師,基本上都是一個老師教的,這老師會什么自然就教什么,連帶著學生,也只會老師教的。
就比如,方才說的,江南士子長于經義,可北方士子長于時事方略,兩者誰更優異,根本無法比較。
盲目放在一起,只會激化雙方的矛盾。
前世之時,還為此鬧出了南北榜案,那是洪武三十一年的事情,距今甚遠,可是,這南北雙方的裂痕是清晰可見的。
若不做改變,這將來南北分裂,如此情景,大明還算做大明嗎?
老朱豐功偉績在于何處?有一半就在于這里,原先脫離了控制的北方,在老朱這里,重合整合為了一個整體,畢竟,這北方諸多地方,脫離漢人的控制太久了!
幽燕之地,已經有五百年之久,未曾納入中原王朝的控制。到了徐達收復大都,才算是恢復了故土。
可是故土恢復了,才只是一個開始罷了!
后面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等方面,都要一一縫合彌補,才能消除掉長久割裂出去的傷痛。
朱標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這些,都只是他的想法,他現在只是負責去說,具體最后這科舉是個什么樣貌,還得看李善長、胡惟庸、楊憲他們如何制定科舉考試的規則。
說到最后,朱標微微笑道“這些皆是本宮些許不足道之想法,三位卿家可酌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