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也清楚,這些士子下了基層,充當地方小吏,定然是有一些人會耐不住地方上的清苦,被拉下水,也不足為奇。
但只要大多數能夠發揮效用,就已經很好了!
而朱標也不會一味地讓這些士子待在地方,在朱標的設想之中,這些士子在地方上磨礪個年,本事就會大有長進,之后,就可以逐步提升官職,視其立下的功勞,逐漸委以重任。
未來平步青云的官場,就是朱標給這些士子畫的大餅。
這個大餅,并非只是畫出來的,朱標也確確實實認為是有能力兌現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樣會有人忍受不住清苦,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淘汰,這并不稀奇,最終留下來的,仍是少數。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大愿意去地方上擔任小吏,這一點,朱標也是充分考慮到了。
畢竟這京城的花花世界,尤其是這南京城,位于江南中樞之地,更是無比富庶繁華,很多富家子弟因此留念舍不得,那也是人之常情。
對于這些人的安排,朱標打算是直接塞到翰林院,擔任一個六七品的官兒就足夠了!
未來的話,這些人朱標也不打算給他們多少升官的空間。
若是有可能的話,讓這些人鉆研歷史典籍文章,或者沒事的時候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這就權當是國家花錢養一批文人。
朱標的打算是要給大明官場立個規矩,但凡加官進爵,必須要有地方任職的履歷,沒有這個,直接一票否決。
說起來,這接下來即將要做宰相的胡惟庸不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么?
當初胡惟庸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寧國主簿,可因為其能力出眾,辦事周到干練,這才被李善長看重,隨后才七八年來,就大權在握。
李善長看重固然不假,得到李善長的提攜也是真,可是,單單只有這些,有個屁用。
胡惟庸要是自己不中用,李善長就算是手把手的帶,估摸著胡惟庸也不會有今天。
更何況,他胡惟庸是誰啊?當初一個小小的寧國主簿有資格讓李善長手把手的教?
就算是李善長親兒子,也沒這個待遇。
夯實基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朱標覺得,這是實現百年規劃最為重要的一個基石,必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