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的意見遭到在場眾多大臣不約而同的反對。
這一反對并不稀奇,誰都知道,在這個時候,沒必要選擇如此冒險的舉措。
實際上常遇春本人也明白,可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他站出來提出這樣的意見啊!
果不其然,徐達也是起身,緩緩開口道“皇上,臣主攻?!?
“臣以為,我軍自北伐以來,連番大敗元軍,如今元軍已成驚弓之鳥,正該一鼓作氣,將其殲滅。”
“且近日來,臣也收到北疆傳來的軍報,元軍四處出擊,將東自吉林、西至甘肅,寧夏北部這些區域再度搶占下來,并且,以這些要塞據點為基石,不斷襲擊騷擾我軍,我軍若是出擊,則這些元軍立即避讓,如此來來往往,煩不勝煩……”“
“正因為如此,我軍更該發動大軍,揮兵漠北,消滅元廷殘存余孽,如此一來,我大明北疆才可得到安寧,而不至于如同現在這般被動……”
徐達侃侃而談,對比常遇春,徐達顯然是經過充分的思考才說出來的,說出的話亦是十分具備條理和縝密的邏輯。
而老朱臉色如常,眼中有些不明之色。
一時之間,就連在一旁旁聽的朱標,也是想不明白,老朱究竟是怎么個意思。
是戰還是守,這決定著接下來國庫調撥資源完全不同的方向。
不過話說回來,方才李善長都說的這么明白了,這徐達不會不知道,短期內應該打不起來大戰吧?
正當朱標疑惑之際,徐達已然侃侃而談,道“皇上,臣也知道,目前來說國庫難以為繼,然臣以為可以先花個兩年左右的時間,做些準備工作?!?
“我軍可以先在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關隘構筑防線,加固城防,囤積糧草,同時厲兵秣馬,兩年之后,國庫已有足夠的積蓄,我軍便可挑選良機,與北元決戰,徹底一戰殲滅之”。
“此戰若勝,則大明北疆二十年無戰事矣?!?
朱標聽著這話眼前倒是一亮,徐達能說出這番話來,這說明軍中的將帥的思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呀!
此番徐達說出這番話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將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戰爭的最大的目標。
這和以往攻城略地是完全不一樣的。
實際上,在北伐期間,盡管也是數次殲滅元軍的主力,但終歸來說,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都是放在第二目標上的,最主要的就是快速奪回北方的失地,建立大明的統治。
故而,才讓許多的元軍有了逃竄之機。
就比如愛猷識理達臘,當時就跟著他老爹妥懽帖睦爾一起跑了,若不是藍玉提前攔截,這伙子人,是一個都逮不住,都得跑回草原。
而現在,將消滅元軍的數量作為主要目標,那意味著今后的作戰方略要改了,要多以包圍戰,殲滅戰,伏擊戰為主。
這對于目前的明軍上下來說,都算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如今的明軍,根本不畏懼和元軍野戰。在徐達和常遇春這等名將的指揮下,明軍的步騎協同戰術,已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
在騎兵的對拼上,就算是元軍這樣生于馬背,長于馬背的軍隊,也不占優勢了。
老朱在北疆設立了三個重鎮大寧衛、開平衛,東勝衛可不是擺著看看的,這三衛俱是老朱令徐達、常遇春、馮勝三人各自從軍中挑選精銳組建而成,為的就是應對北元的侵擾。
三衛呈現品字陣型,其中,大寧衛居于開平衛的東部側翼,蒙古走廊一帶完全被其掌控,而東勝衛則控扼河套平原,而居中的開平衛,則是以元上都為依托,可以成為進攻北元的前進基地。
如此布置,自是大有講究,進,可以對北元發動攻擊,退,也足以自保。
此外,這三個重鎮往這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