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核試卷后,開列出的中榜名單當中有北方士子存在。
做完這些,老朱還不夠。
既然你們這些人徇私舞弊,那好,干脆就直接不帶你們玩了,老朱直接親自下場,舉行策問,重新錄取了六十一人,這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
故而,這次事件最終被稱為南北榜案。
驀然間,朱標想到了一點其他的東西,老朱如此嚴懲,一方面是對于官僚試探的狠狠反擊,而另外一方面,恐怕就涉及黨爭了。
對于這一點,其實此刻朱標還是蠻有深刻體會的。
老朱希望臣子們彼此之間互相爭斗,但是,卻不喜歡黨爭,但凡有這樣的苗頭,必會狠狠受到老朱的打擊。
楊憲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從前世之時大明發生的諸多事件,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
老朱誅殺胡惟庸,前前后后牽連數萬人,不就是因為胡惟庸在朝中組織人手,互相抱團,排除異己,最終被老朱忌恨,然后被老朱鏟除的嗎?
包括誅殺藍玉等一系列武勛,也可以說是老朱已然感受到當時的淮西勛貴勢大難制,自己死后必成毒瘤,這才狠下心來,將其一一鏟除。
殺完了這些人,可以說接下來朝局之中,所剩下的就是眾多的南方派系的官員。
主考官劉三吾更是一個典型,他曾經在和老朱的奏對之中,就直言“南方風氣柔弱,故可以德化,北方風氣剛勁,當以威制。”
這屁股歪的簡直就是明目張膽。
就這樣一個人物,坐在主考官這個位置上,那可以想象,對于南方士子而言是一個怎樣的福音,對北方士子而言,又是一個怎樣的噩耗。
不要以為糊住了卷名就區分不出來南北方。
在前世之時,科舉沒有改制之時,一切都延續舊例,區分出南北方不要太過容易。
南北方士子之間的行文和寫作風格差別實在是太明顯。
難不成連自家學生寫文的風格都看不出來嗎?
此外,朱標還有證據,不過這份證據是在老朱死后體現出來的,老朱雖然妥善處置了這一次的南北榜案,但是,所的方式卻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