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策,臣以為,除了農(nóng)田復耕,興修水利之外,若令我大明興旺,則需增加人口。”
“人,乃根本。”
胡惟庸此刻與朝堂之上侃侃而談,望著眾人道:“故臣以為,朝廷當鼓勵生育,一戶人家,若是能生三個娃子,則賦稅減半,若能生五個,則賦稅全免,若能生七個,則官田以及農(nóng)具器械等優(yōu)先租用,利息全免……”
老朱聽著這話也是點了點頭,這人,不消說都知道是最重要的。
這稅收怎么上來的?
靠的就是人。
這自古以來,大凡盛世,哪個不是人口眾多?
朱標則是有些皺眉看了看胡惟庸,胡惟庸這道方針策略,貌似是從自己這兒得來的靈感罷?
朱標也不管他,這道策略,朱標自是表示支持。
胡惟庸不提,朱標也是預備找個機會說的。
這人口越多,只要教育跟得上,這出產(chǎn)良才的幾率才高。
不要求全部都是進士狀元的水準,哪怕就是達到后世的小學生的水平,朱標也心滿意足了。
這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多么大的創(chuàng)舉!
此時胡惟庸再度開口道:“這第八策,臣以為,當嚴格限定寺廟和道觀人數(shù),所有僧人道士都要得到朝廷發(fā)行之名帖,才算是合格僧人和道士,否則,其道士僧人身份不予承認,所在寺廟道觀,亦被視為淫寺,淫觀,由官府查抄封處。”
“且出家欲為僧侶,道士,首先要征得父母雙親同意,其次,男必須四十歲以上,女必須三十五歲以上……”
老朱聽著這話,越是覺得胡惟庸親切。
實際上,這道策略老朱早就聽過了,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面,就此事,老朱反復下旨說過。
究其原因是什么?
在于寺廟,道觀所占有的農(nóng)田數(shù)量太多了。
而且,這出家的僧侶和道士,多數(shù)是不干活的。
那不干活這些道士和僧侶吃什么呢?答案就是和地主一樣放租。
道士還好一些,這僧侶的地位,在元代那是奇高無比。
其中,尤其以吐蕃來的番僧地位最是崇高。
這一點,曾經(jīng)做過和尚的老朱,清楚無比。
也別以為這個時代的僧人就是吃齋念佛,大亂來時,就關起山門,不問世事,避世獨處。
這不過是臆想罷了!
實際上,在這樣的大亂之世,對于這些寺廟僧侶而言,恰恰是發(fā)財?shù)拇蠛昧紮C。
他們會和地方上的那些豪強地主一樣,用盡各種手段,巧取豪奪,侵占民田。
而且,他們由于不事生產(chǎn),且吃的又格外的好,有充足的營養(yǎng),所以,這其中一些寺廟就會豢養(yǎng)武僧。
名義上是武僧,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打手。
但凡哪戶人家交不上租子,真以為這些武僧會和你客氣?
真以為就不會強逼著你賣兒賣女賣自己?
這做出的狠絕之事可是多了去了!
也正因為如此,這出家當和尚,在這個時候,可是一樁令人趨之若鶩的差事。
至于說不能結婚生子,這壓根就不是事兒。
但凡自身過得好的和尚,有幾個沒在寺廟旁邊或者山下,養(yǎng)個小老婆什么的,有些還連著養(yǎng)好幾個,那都不算稀奇事兒。
施耐庵的《水滸傳》里面和尚勾引良家婦女,和人通奸,本身就不是臆造,而是切切實實的取材于實際。
這也是為何《水滸傳》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緣故。
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xiàn)實的。
正是因為民間眾多的人對于這一份職業(yè)有著充分的向往,故而,老朱才幾度下旨,減少寺廟數(shù)量和寺廟內(nèi)的和尚人口,勒令部分僧人還俗,躬耕生產(chǎn)。
現(xiàn)在,胡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