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在朝堂上將這件事提出來,毫無疑問,更是將這件事重要性拔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在朝堂一旦形成決議通過,那誰若是反對,就是和整個朝廷為敵。
誰擋在前面,誰死。
即便是老朱,作為開國皇帝,擁有極高的威信,也不會去做這種事情。
朝中眾多大臣自然是沒人站出來反對。
這關我啥事啊?
和尚還不還俗,反正又不會影響到自己,這管他個球。
這事兒丞相提的,皇上之前就提過,現在更不用說了,肯定是答應的。
這反對,直接和丞相和皇上剛正面?
不是廁所里打燈籠,沒事兒找死么?
朱標也是暗笑,看來之前胡惟庸給自己定了目標,算是有壓力了。
這條條策略,幾乎都可以說是絞盡腦汁的再想,怎么能讓天下盡快的恢復元氣,讓人口,糧食,賦稅再多增加一些出來。
就該如此。
胡惟庸這種大才,不讓他自己逼自己一把,是壓根不能充分展示出他能耐的。
這要換李善長,會這么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進行改革么?
多半不會的。
畢竟,李善長原先是丞相,這熟人太多,有些地方壓根還沒下手,這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就托關系找來了。
到時候,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呢?
縱然李善長自己能夠經受得住,可他的家人呢?兄弟呢?子侄呢?
所以,要推行新政,就必須換相。
因為這相當于重新構造一個核心,而這個核心便是胡惟庸,胡惟庸選擇哪些人作為自己的心腹,那是完全由他自己決定的。
而在這個構造的過程之中,胡惟庸自然會優先選用那些能夠貫徹自己意志的人。
朱標想到這里,不由得再度看向老朱。
莫非老朱當初換相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打算?
大概是吧!
畢竟,原先的時候,李善長主政中書省,就在一些事情上很讓老朱不滿意。
不是李善長干的不好,而是老朱覺得,憑著李善長的能力,本可以做到更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這奪了天下之后,在老朱看來,李善長明顯是懈怠了許多。
他已然是位極人臣,受封國公,又是中書省丞相,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這種情形之下,只要他不祈求皇位,實在是別無所求。
可皇位,李善長壓根就沒有動這樣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