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胡惟庸就完全不一樣,首先,他本人是擁有一番雄心壯志的,雖然是李善長的學生,可胡惟庸心里,一直希望自己能夠超越老師,建立一番功業。
尤其是在自己定下的目標之下,更是動力滿滿。
此刻,胡惟庸再度開口道:“這第九策,乃關于貨幣之事。全國各地的礦產臣已經派人核查過,目前,能出產銅礦,委實不多。”
“諸多銅礦山,都已經瀕臨枯竭。而元廷所在之時,大肆搜刮金銀銅鐵之物,如今元廷敗退,許多金銀銅鐵,都被元廷帶走,故而這民間也無太多結余。”
“故我大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當沒有足夠的銅礦鑄錢使用。”
胡惟庸此刻將朝廷的窘境講述了一遍,這就是此刻朝廷非常尷尬的境地了,沒錢。
這個并不是說朝廷有多窮,當然,的確也不富裕,實際上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沒錢。
沒有銅礦可以開采,這鑄錢獲利,自然是無從談起。
朱標則是清楚,這銅,在諸多金屬里面,應該是最容易開采冶煉的了,而且,數量龐大,也正是因為如此,銅在中國,才作為貨幣長期使用。
可是,也正因為如此,銅的使用時間長,導致了銅礦的開采,時間也格外的早。
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
到了漢代,吳王劉濞甚至能夠依靠開采銅礦鑄錢之利和魚鹽之利和中央叫板,最后演變成了七國之亂。
這么長久的開采歷史,這多大的銅礦,也被開采完了。
而元廷搜刮這些有價之物,更是加劇了這一過程,導致了現在朝廷飛鏟尷尬的境地。
實際上,根據朱標所知,在地方上,很多地方仍是沿用舊錢,當然,這已經算好的了,起碼還有錢可用。
一些地方,甚至已經墮落到了以物易物的地步。
這實在是被逼的沒辦法了。
當然,這也就是為什么胡惟庸在朝堂上提出這個的原因了。
朝廷沒錢,那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任憑你英雄了得,沒錢,啥事都別想干成。
除此以外,這貨幣,也是盤活經濟的根本。
大明要想恢復生機,出臺相應的貨幣政策,這是避不可免的。
老朱也是神色一震,當即就道:“那丞相有何良法?”
胡惟庸不假思索就道:“皇上,臣以為,朝廷可以發行寶鈔,以紙幣暫代金銀貨幣……”
來了!
一聽這話,朱標就知道,這胡惟庸整出的法子不是別的,就是大明寶鈔。
這個,實際上在宋代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名曰交子,但要說真正推行起來使用,還得大明。
畢竟,在歷史上,這大明面臨的窘境和現在是如出一轍,這想出的辦法,自然也是一般無二。
朱標并未開口,只是靜靜的聽胡惟庸講述。
若是無后世的認知,此刻朱標對胡惟庸這般想法,也只得納頭便拜,畢竟,能想出如此良法,已經殊為不易。
至于這其中存在的隱患,以及為后世挖下的天坑,那看不到也是正常的。
在金融這方面,雖然在早期的時候,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先們就已經會采用經濟戰打擊敵人。
可是,對于金融貨幣的認知,此刻的人還淺顯的很。
就比如,胡惟庸忽略了紙幣的背后信用支撐。
單純的采用朝廷的信用背書,是完全不可靠的,因為一旦濫發超發紙幣,這最后買單的還是朝廷自己。
畢竟,此時的大明又不是后世的美帝,鈔票隨便印,反正其他各國都得為他買單。
大明現在連個附屬國都沒幾個,就算有,也是小貓三兩只,誰能扛得住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