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原伯世子昨夜意外遇刺重傷,目前為止除了京兆府以及東宮一黨核心人物之外,整個朝廷里知曉此事的人并不多。目前的北原伯名叫公孫束,乃是承襲其父的爵位,原是主軍東鎮戍府步卒,負責楫州一帶的北境內陸沿江防務。六年之前,皇太子監國理政,以其年事漸高身患頑疾為由,一直安養賦閑在京。
安乾二十四年隆州張氏叛亂,其父攜子出征,公孫束剛剛年滿十八。虎父無犬子,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很是出色,不僅驍勇善戰同時又多謀善斷,當時的平叛主帥正是剛剛被立為太子的莊王軒轅析。王師一路高歌猛進,斬首無數,生性粗狂的軒轅析一時無比驕縱,輕敵冒進中了埋伏死于流矢。于是主帥之職,便由公孫束之父接任。
到了二十五年夏末,叛亂基本肅清,謀反的張氏父子引火自焚,隆州之役歷時一年,進展之快朝野震驚。因為軒轅析戰死,公孫束父子當居首功,世宗皇帝本欲加封為西川公,但群臣上疏以此役多傷無辜黎民,有損王師仁義之名為由,故而從公爵降到了伯爵。
這其中的曲折是非無比復雜,涉及的內情也是極多的,加上時隔久遠,上一朝的臣工基本亡故,所以到了如今人們大多只曉得公孫氏因戰封爵,卻鮮有人知其實西川公最初人選并非秦氏。
北原伯一門對于南霈朝廷來說是功臣,但在幸存的張氏族人眼中,他們就是仇敵的頭號鷹犬。故而這么些年以來,公孫述時常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刺殺,但基本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或者讓陰謀提前胎死腹中。
一晃到了如今,公孫述也是一位七十高齡的老人,膝下三子陸續病亡或是戰死二人,只剩下嫡出的次子公孫符。
若不是因為其他兩個兒子先一步離世,公孫述是絕不會將公孫符立作世子。這個幺子乃是他四十歲時所生,生性懶散游手好閑,不讀詩書不習弓馬,打小就是被夫人寵溺長大的。尤其是當公孫符成為了北原世子后,變本加厲越發驕橫,平川城里的紈绔公子并不算少,但他足以排得上號。
張氏余孽,其實是南霈朝廷對當初張氏建立的偽政權后裔們的統稱,只是其中張姓人數比重較大。在政權覆滅以后,張氏族人偃旗息鼓暗中建立了一個江湖門派,取名離恨天。在守天閣尚未組建之前,離恨天幾乎是整個江南實力最強的組織。不僅是高手眾多,關鍵其門內之人都是擅于潛伏精通刺殺的好手。
離恨天只有兩項宗旨,其一恢復張氏政權顛覆軒轅氏在南霈的統治,其二就是為先人報仇將所有參與當年圍剿的主軍人物悉數暗殺,這其實還包括了一些臨陣倒戈投降朝廷的世家貴族。
但凡得手以后,所有尸體的腦門上必會插有篆刻張氏印記的匕首,以及用墨玉梅花鏢釘上一則數落罪行的告示。最初幾年,南霈各地常有血案發生,鬧得人心惶惶。朝廷和各地官府緊急招募擴編縣兵,加強清剿和防衛力度,同時世宗又秘密成立守天閣訓練精銳人員與之對抗。
經過近五十年的時間,離恨天現在的活動蹤跡漸漸稀少,特別是近四年來幾乎銷聲匿跡。所以導致當年被列在其暗殺名單上的許多人,都慢慢放松大意。公孫符自然也不例外,行事高調肆意放縱,終于在昨夜從妓院回府的途中,遭遇襲擊。
關于刺客的身份,不論是北原伯府的人,還是京兆衙門都尚未弄清楚,因為現場并沒有留下篆刻張氏印記的兵器,只撿到數枚墨玉梅花鏢。
可軒轅炘心里是極為清楚的,公孫氏退出朝堂多年,向來與人無爭,唯一能結仇的對象只有張氏余孽。
“臣也只是猜測,按陛下一貫的作風,功必賞錯必罰,永王私下羈留嵥使這么大的事情,是不該毫無反應的。”顧昱咧嘴笑了笑,“可能只是借此敲山震虎,或是真有此意也說不準。”
軒轅炘偏了頭,扭動了幾圈脖子,長長嘆氣道“真是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