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天下百姓減輕負擔,從而贏得民心,這便是朱由檢的目的。至于每年少收的銀子,再想其他辦法便是。
建奴被打殘,外患暫時消失,接下來就要按照自己的規劃,逐步變革,把整個大明徹底改造成自己心中的模樣。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損害士紳們利益,必然遭到很多士紳甚至整個士紳階層的反對,這些朱由檢都有心里準備。所以他需要拉同盟,需要有人支持自己。除了手中掌握的軍隊,和皇帝這個位置所占據的大義,最大的支持便來源于普通百姓。
若是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若是能贏得天下百姓之心,區區士紳階層又何足道哉?
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這是力行變革要弄清的首要問題!
變革要動士紳階層的利益,受益的除了自己這個皇帝,還有天下百姓,所以天下百姓便是自己的最大支持者。如何贏得天下百姓支持,停征遼餉便是第一份禮!
當然停征遼餉會使得一部分人利益受損,比如官吏們無法借機搜刮百姓,比如士紳不能趁著百姓交不上銀子進行兼并,而這些自然不在朱由檢考慮之中。
至于朝堂上會不會有人反對,自然會有的,不過只要拋出停征遼餉這道旨意,一切就不需要朱由檢自己在動手,自然有人會為他沖鋒陷陣。畢竟文官中王八蛋雖然很多,但也有很多清流,有很多真正心系百姓之人,哪怕是口頭上。
王承恩宣旨后默然退下,朱由檢也沒有再開口,而是饒有興致的看著朝堂上官員們表情,從很多人臉上看到了愕然,看到了猶豫,也看到了興奮激動,讓朱由檢很滿意。
班列中,很多官員一臉的懵,比如張捷、鐘建元、徐松、史范等御史,朱由檢的這道圣旨一下子打亂了他們的節奏。
他們原想在朝堂上攻擊孫傳庭,攻擊孫傳庭不顧復遼大業不顧大明江山社稷,擅自要從遼陽撤兵,攻擊孫傳庭和建奴勾結等等。大明的官員大都好大喜功,在這個時候收復遼東,攻伐建奴便是最大的大義,只要往這里扯便是占據大義,便能贏得很多官員支持。
至于大明現在的情形,有沒有能力維持在遼陽駐軍,有沒有實力再打下去,根本就不在這些官員考慮內。國庫沒有銀子不干他們的事,能不能打贏建奴更不干他們的事,他們只需要高喊收復遼東誓滅建奴的口號就坐收漁利。
只要朝堂上群情紛涌,大半官員都支持占據遼陽,都支持罷免孫傳庭,那便是皇帝也不得不讓步。
然而沒想到,還未等他們上疏彈劾孫傳庭,皇帝竟然悍然宣布停征遼餉給天下百姓減輕負擔。皇帝此舉,為的是天下百姓,天然便占據了道德制高點。這些年來,大明的百姓過的什么樣,有識之人都看在眼里,給百姓減輕負擔,自然能得到很多清流官員的支持。
在建奴已經構不成威脅的情況下,強行收復遼東和減輕百姓負擔那個更重要,很多官員都會猶豫,也包括一些原本要上疏彈劾孫傳庭的御史。
一時間,朝堂上竟出現了短暫的沉默。
文官隊列中,洪承疇愣了片刻,率先開口贊道:“陛下仁德,真乃圣明之主也!”
朱由檢停征遼餉之舉,事先并沒和洪承疇這個心腹謀士商議,但洪承疇還是一下子便猜到了朱由檢的用意。
“天下百姓苦遼餉多時矣,陛下此舉實乃解民之倒懸。”清流代表李邦華也贊道。
孫承宗猶豫了片刻,終于還是沒有站出來。他一直是反對撤兵遼東的,認為應該趁著建奴力量受損恢復遼東舊土,但先前在宮中被皇帝召見議事時已經形成了決意,此刻自然不好再反對。既然要撤兵,遼東戰事便告一段落,停征遼餉也理所當然。孫承宗也是清流,是東林出身,但清流和清流也是不同的。
見此情形,很多人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