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朕說的不對嗎?”朱由檢冷冷問道。
“陛下圣明?!焙槌挟牶驮闪⒘髦垢胶偷?。
“大明設立了六個都轉鹽運司,還設立六個提舉司,用來管理天下鹽政。然而各個衙門中的官吏數量實在太少,根本就管不過來繁雜的鹽政。
拿兩淮鹽運司來說,袁愛卿,你剛剛審過鹽運司案子,當知道鹽運司官吏數目?”朱由檢看向了袁可立。
“兩淮鹽運司在冊的官員有六十人,吏書皂快加起來一百多人。”袁可立回道。
“那兩淮鹽運司下屬部門又有多少?”朱由檢問道。
“兩淮鹽運司下轄三個分司,下轄三十個鹽場,兩個批驗所。”袁可立道。
“三個分司,三十個鹽場,總共才六十個官員,拋去揚州城鹽運司和三個分司內的官員,每個鹽場官吏數量也就一個人,一個人,能管得了諾大規模的鹽場嗎?”朱由檢質問道。
洪承疇和袁可立皆默然無言。鹽運司衙門官吏數量還算多了,像其他衙門,官吏數量更少!
比如縣衙中,也只有縣令、縣丞、主簿、典史等寥寥幾個有編制的官員,再加上幾個身份低賤的胥吏,至于大部分衙役,只算役,根本就沒有編制。
不僅是縣衙,其他衙門也都如此。比如巡撫衙門,名義上在冊的官員只有巡撫一個人!堂堂巡撫,管數個府甚至一個省的封疆大吏,朝廷竟然不給配備下屬。只靠一個人怎么管的過來如此繁雜的事情,沒辦法只能自行招募幕僚,幫助自己處理各種事物。
官越大,養的幕僚就越多,以至于一些地方盛產幕僚,讀書不成便給人當幕僚,也不失一個好的出路。
當然,朱元璋最初設置這么少官員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官員太多給百姓造成負擔,然而官員少又如何處理過來繁雜的事務?
而雖然朝廷省了給官員發的俸祿,但卻逼著官員貪污,不然哪里養活得了數量龐大的幕僚。畢竟不是誰都是海瑞,所有的政務都能自個來。
淮安、揚州兩府沿海上千里的鹽場,都歸鹽運司管理,灶戶總人口加起來足有數十萬之多。管理灶戶,組織生產,保持航道暢通,興修水利,賑濟受災的灶戶,這些都是鹽運司的職責,然而鹽運司就這點人哪里管得過來。
對很多事情,鹽運司根本不管不問,也問不過來。鹽區的事情由豪灶們負責,豪灶是灶戶中的強者,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其他灶戶相當于豪灶的雇工。食鹽轉運販賣的事情則交給了鹽商。而鹽運司只管收錢。
正是因為鹽運司衙門的不作為,才催生了鹽制的徹底敗壞。而鹽運司不作為的很大原因也是人手不足,根本管不過來,也懶得去管。
“故要想使得鹽政得到改善,必須徹底改變現在的鹽制!派出大量的官吏,從灶戶管理,到食鹽的收購,鹽稅的征收,私鹽的查剿,都要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敝煊蓹z道。
“在生產食鹽的鹽區,要打擊豪灶,把所有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兩淮鹽區共有三十個鹽場,每個鹽場設立一個衙門,衙門設立場長職位,其下設立各局,分別管理鹽場方方面面,負責管理鹽場所有灶戶,管理鹽場食鹽的生產等一切流程。所有灶戶從今以后皆為鹽場工人,每月皆發給固定薪水,再加獎金,干的多鹽場效益好掙得錢就多。
鹽場設立專門的局,負責所產食鹽的銷售,再設專門的局,管理賣掉食鹽的銀錢。由稅務部派專員進駐鹽場,按照銷售比例征收鹽稅上交朝廷。鹽場的剩下的收益,一部分用于發放官吏工人薪水,剩下的再按比例上交一部分給分司和都轉鹽運司。都轉鹽運司要負責鹽區河流道路交通,保證鹽運通暢,要負責整修水利,負責管理監督所有鹽場。
鹽場食鹽的出場售價,由鹽運司衙門統一制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