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吾不拜有何妨。道家認為神仙只有對道的理解深淺之分,而沒有等級地位之別,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教徒既信道德,又敬神仙。
天歌說“那道教神仙如何分品級呢?”
小蘭笑道“道教神仙品級第一品,九天真王;第二品,三天真皇;第三品,太上真人;第四品,飛天真人;第五品,靈仙;第六品,真人;第七品,靈人;第八品,飛仙;第九品,仙人。”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并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理萬民錄也,給助之不足也。”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
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
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
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圣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