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笑道“我的意見正與妹子,相反,可能才是虛偽的,什么才是現實的呢?難道面對自己內心的追求就是虛偽的嗎?誰又和這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隨波逐流,做一個俗氣庸俗又斤斤計較的人,才不是虛偽嗎?”
天歌心想,這孟昶說的也是有幾分道理,這世上其實本沒有什么虛偽,可真是只不過人們拿現有的評判標準去評判別人的生活目標和追求,才有了虛偽和現實兩個詞,不然的話沒有參照物又哪來的虛偽和現實呢,所以他說的確實是有道理。
還真是不能那世俗的標準去,評判我們內心真是存在的追求,只要這個追求這個夢想,不耽誤別人的生活起居,又與他人何干。
天歌笑道“大叔,說的實在是太有道理了,我甘拜下風,就是這隱士到底是什么人呢?”
孟昶笑道“那,“隱士”,就是隱藏起來的“士”。而“士”必須是有知識、有追求的高級知識分子,就是“文化精英”,要是大字不識的文盲住在山林里,那不是隱士,估計不是山民就是土匪。”
天歌說“大叔,這話我可不愛聽,什么山名就是土匪,難道不識字的人就不可以作為隱士嗎?”
這人還真是有階級層次的思想,也難怪他會有這種階級思想呢,他本人就是一國之君,又是歷史上算得上名字的小皇帝吧,在皇帝眼里沒有階級之風又有什么之風呢?人都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吧。
要是這么說話啊,天歌就不認同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見得,不認識字的人就沒有什么追求和理想了。
小蘭笑道“隱士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據說最早的隱士是堯舜禹時代的許由和巢父。這是兩個“牛人”,特別是許由,“牛”到堯帝到處找他,要把天下讓給他。許由不僅“牛”,估計還有“潔癖”,聽到堯帝“很庸俗”地讓他當帝王的事,覺得耳朵被污染了,趕緊去水邊洗耳朵。果然是隱士啊,一般人對領導的話都是洗耳恭聽,許由是洗耳不聽。另一個隱士叫巢父,聽名字就能知道他家在哪里——他是住在樹上的。巢父正牽著牛要到河邊飲水,得知許由洗耳的原因之后,覺得堯帝污染了許由的耳朵,許由的耳朵又污染了小河,他趕緊把牛牽到上游去飲水。”
小蘭笑道“還有一個故事,“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唐朝詩人賈島去找隱士,一直找不到,問童子,童子也不知道隱士躲在哪個白云縹緲的地方曬太陽呢。”從許由的故事和賈島的詩中,我們可以梳理出隱士的一些特點。
又說“第一,隱士是身懷“高才”的人,所以又叫“高士”。他們必須是身懷絕技的世外高人。金庸小說中,武功最強的人往往都是隱士。獨孤求敗、風清揚、一燈大師等隱士,哪個不是江湖絕頂高手。而那些登上武林之巔的一代宗師,最后也告別江湖的刀光劍影。楊過創立了“黯然掌”,隱居了;張無忌“九陽神功”等四大蓋世武功為一體,隱居了;令狐沖習得“吸星”,誰不服就拿“吸星”去吸他,成了武林第一,隱居了。總之,隱士的第一個特點必須是最牛的人。”
第二,隱士是藏起來不見人的。《三國演義》中,劉備三兄弟幾次去找諸葛亮,兩次都沒有見到人,最后一次見到了,還得等他午休結束才能進去見面。這就是隱士的“范兒”,要是一次就找到了,諸葛亮也沒有“矜持”一下就跟劉備出山了,那簡直丟了隱士的面子。隱士一般是生活在山林中,獨享山水田園,要是一大幫人住在一起,那是度假村,而不是隱居處。
第三,真正的隱士不會出去當官。他們追求內心的和諧,世界如何,天下怎樣,與他無關。
第四,隱士的行為和常人不一樣,他們總有一些奇特的愛好和脾氣。魏晉時代涌現了一大批隱士,他們大都有相同的愛好——“沒事服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