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憂苦心身,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欲,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像水一樣,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在心靈的深處樹立起和諧和平的信念,從而健全人的心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各種生命自得其樂。”
天歌說“第二種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第二當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現(xiàn)實追求。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我們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要寬容他人。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求我們要充分理解他人。《南華經》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首先是要促進家庭的和諧。道教《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強調要“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慶”。”
突突魚道“其次,要以慈愛之心靈和誠信之行為對待他人。社會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富有者應幫助貧窮者,而不是使貧窮者越來越貧窮;不同人群之間應增進交流,促進理解。通過交流,既能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從而堅信人類文化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同時,我們又能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間的相異處,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互利互惠,慈愛和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