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說“至此,就會引出修行中的一個大問題……”
仙鶴童子道“什么大問題?”
天歌說“當身處在迷障之中,又如何能夠明悟大道呢?所以修道的第一個關鍵詞,便是“破障”。”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破障之前,先要明白一點,“障”從何處而來。借用上文提到的陰陽理論,修行的“障”也需要用二元辨證的觀點去看,一為外緣之障,一為內心之障。”
天歌說“外緣之障是什么?”
仙鶴童子傲白“外緣之障比較好理解,在宗教家的筆下有諸多名詞來解讀,如紅塵大千、愛河塵沙、五音苦爽等等,總結起來可簡單地理解為人們正身處的這個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世上存在太多誘惑,時刻都在牽動著我們的。若被這些外緣牽引了自己的心,心隨物轉,修行就難有定性了。所以道祖告誡后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一旦沉迷于此,便終生脫離不了生生死死的世道輪回。真正修道有成的圣人,則是選擇了“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只關注于本我的需求,去除掉過度的貪求和。心不再去外求,所謂的迷障也就失去了遮擋眼目的意義。”
天歌說“世人常說修行不易,當把修行人清苦的生活和世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做對比時,則要看看自己是否能挨得住孤寂的時日,能否見得到自己的內在光明。這也就引出了迷障的第二層含義,即我們常常能在物質的貪戀中覺醒,但是否能更進一步覺醒自我內心的迷障呢?”
仙鶴童子傲白“人們和外緣世界產生關聯的聯結點在于一個“心”字,心上產生了,所以才會被自我內心升起的迷障遮蔽耳目。道教中說,一念入天堂,一念歸地府。所有執念,本都是自己的魔障。外在的迷障容易識破,卻當陷入對自我、對修行的執迷中時,是否還能覺破此亦為修行的障呢?”
天歌說“這便是內心之障吧?”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修行理論中有“坐忘”一詞,南華祖師也曾提出過“心齋”的概念。這是在告訴人們,修行不僅要斷外緣,更要斷了自己內心升起的無窮念想,真正做到無外、無內且無我之煩擾,使修行可以超越了“我”的局限,進而上升到與萬物相合為一的高度。南華真人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币馑际钦f古代修道有成的人,他們睡覺不會做夢,他們醒來不會憂愁,他們吃東西不求厚滋味。因為內外皆無值得煩惱之事,所以才能視一切日常皆為修真,視一切際遇都是平常。心中無執,何懼魔考!”
唯當破除執念后,便知一切魔障都由本心起。大道本是無為,人生是一場使心用心的過程,修行卻是復歸自然的歷練。
天歌感嘆道“吃什么都沒滋味,睡覺也不做夢,這跟機器人又有什么兩樣嗎?雖然不用魔考,但是活著也沒什么意思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若是人人都能各還本性自然,當如此時,修行既無,魔障也既無矣。道祖曾曰“百姓皆謂我自然。”是然也?!?
天歌說“那性命雙修是什么?”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歸納道家的說法,分為兩部分,神屬于性,本性;精和氣屬于命。道家早就把身體分成兩個宇宙,我們這個存在是我們的命,所以身體是命。至于那個性呢?那個就是神,不屬于這個身體,但身體也是性的部分。比如電,這個電是通過燈泡發亮而發生作用。燈泡壞了就不能通電,也不起作用了。
天歌說“因此道家的理論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認為修道的人必須要性命雙修。性命就是陰陽,也就是坎離所代表的,性命雙修就是兩樣要齊頭并進?!?
仙鶴童子傲白“宋、元、明以后的道家,也就是正統的道家,老實講是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