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關系比較好的地區,其他地區則區別對待,甚至暗中打壓。
現在西洲聯盟的內部矛盾非常尖銳,西歐和東南歐的分歧,也是日益嚴重起來。
航天領域上,如果其他勢力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那他們以當前的航天技術,加大投資不僅僅不能跟上來,甚至可能把自己拖垮。
只是面對這種陽謀,其他勢力還真沒有多少辦法。
黃修遠在漠北航天城考察后,又急匆匆返回總部,和蔣海霖、陸學東、林百杰等人開了一個小會。
剛剛從澳洲回來的陸學東,笑著說道:“漠北的情況如何?”
“還可以,過幾天天氣好一點,選一個窗口期發射上去。”黃修遠喝了一口茶,接著說道:
“這一次小會,我主要是為了航天項目的事情。”
蔣海霖似乎猜到了什么:“修遠你是打算推進航天產業的經濟化?”
“是的,我們的投入太龐大了,必須做出一些調整,而不是盲目的砸錢。”
林百杰思考了一會:“如果要讓航天產業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可能會很困難。”
對于林百杰的話,眾人并沒有反駁,就算是現在的發射成本很低,航天產業仍然是一種脫離現實生活的產業。
比如所謂的太空旅游,又有多少人可以負擔得起,85萬華元可以來回天宮空間站,但去年也僅僅賣出去5張票。
而其他的衣服、玩具、太空食品之類,也只是小產業。
黃修遠定了一個基調:“現在只能從技術反哺上入手。”
打開投影儀,將目前航天領域的各項前沿技術,投影在大屏幕上。
眾人一項一項的討論,討論其中可以應用在商業化的技術,特別是新材料上面,其實有很多技術,是可以商業化的。
比如,為了實現宇航服輕量化,投入到各種新材料,這些材料中,一部分生產成本比較低的,完全可以應用到民眾的日常服裝中。
發展了三代的宇航服,配備了維生系統后,整體重量為千克,這是艙外服的重量。
比起老式艙外宇航服,不僅僅重量輕了,成本也便宜了非常多,一套造價大概在12萬左右。
目前雄鷹航天生產了50套艙外服,航天科工也生產了80套。
減少重量和壓低生產成本,那僅僅是新式艙外宇航服的一部分優勢,真正的優勢,是各種輔助設備的輕量化、小體積后。
比如艙外宇航服最重要的內部氣體系統,就應用了氧海綿技術,和二氧化碳氧、碳循環技術。
還有微型的熱電溫控系統、微型核電池系統,這些技術都被集成在這一套宇航服上。
新型的氧海綿罐,大小只相當于普通熱水瓶,卻可以儲存5公斤純氧,對一些需要攜帶氧氣瓶的行業,這是一個好的技術。
而且氧海綿罐還有另一個特性,那就是不需要高壓儲存,也不需要低溫儲存,也不容易出現失控揮發。
眾人討論了半天,才初步確定了15個技術,準備將這些技術,逐步民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