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成語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收南陽,討伐張繡,但行軍路上一路坎坷,將士們急不可耐,花枝繚亂,又渴又累,曹操叫將士們休息,但水喝光了。
曹操眼望遠方,看見前面的山嶺上有一片樹林,計上心來,指著遠方的樹林對所有的將士說:“前面山嶺有一大片樹林,很象梅林,現在正是梅子掛果的時候,我們趕到那里去,梅子酸酸的,又甜又解渴。
士兵們聽說前面的山嶺上有梅林,想著梅林里梅子樹上結滿樹頭的梅子,嘴里不知覺地咽出了酸水,便加緊了腳步向前趕路,來到山嶺前,山山松樹、野竹、雜樹叢生,沒有看見一棵梅樹,正在垂頭喪氣之時,忽然發現山嶺之前一條彎曲的河流從遠方蜿蜒而來,沿著山嶺的北面曲曲折折地向著遠方的大山里而去。
曹操見此“哈哈!”大笑說道:“好一個梅嶺,我以為用梅子引士兵解渴,不想此山嶺沒有梅樹,嶺前卻有蜿蜒綿亙的河水可以解士兵之渴也!”士兵跟著曹操大聲地說著:“梅嶺!梅嶺!”擁向河水,盡情地暢飲那如酸梅一般甘甜的河水解渴。
大捷歸來后,史書記錄了這一段故事,便將那望梅止渴的山嶺稱為了梅嶺,后人于嶺前嶺后遍植梅花,冬鳳朔雪的時候,梅嶺的梅花盛開,疏影橫斜,與滿天的飛雪相映成趣,形成了當地的一景“梅嶺雪”。
在樅陽長河的南岸,一個叫梅林墩的地方,那里的老人和小孩,幾乎都聽說過這個望梅止渴的故事,他們堅信著,曹操當年所指的大梅林,就是今天的梅林墩。
雖然全國各地到處都在爭這個故事的發源地,他們沒有爭,他們安閑自在的生活著,繼續在茶余飯后,夏天乘涼的時候說著:“當年曹操打仗,率兵走到這里,士兵個個口干舌噪,這時曹操指著前邊的山嶺大聲地喊著:‘前邊有大梅林,現在正是梅子掛果的時候,我們趕到那片大梅林,摘梅子解渴。’”
公元197?207年,曹操攻吳,興兵10萬,從許昌南下,兵過梅山(今安徽含山縣),因為山路崎嶇,連綿百里,天氣炎熱難耐,沒有一滴水可以飲用。士兵們都累得口渴心急,難以再行。曹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指著前方說道:“前山有梅林。”當年望梅止渴處,是在梅山北麓烏龜坡,石壁上刻有“曹操行軍至此,望梅止渴”,但是經過風剝雨蝕,早就已經無跡可尋,但是望梅止渴一說,卻留傳了下來,并作為成語收進辭書,仍令人向往。這是安徽含山與望梅止渴的故事。
有人說它發生在宜興,但有人說它不是。這故事應發生在河南省境內,張繡鎮宛城即今天南陽市,所以應在許昌至南陽一帶,不可能在江蘇省宜興,那是孫吳地盤。還有應在比較缺水的地方,應該是河南境內而非宜興。
這個記載就算是真的,它也只是說曹操打仗途中發生了望梅止渴的故事,并沒有說具體的戰役地點在哪里。然而不管在哪里,按常理來說,都應該是曹操本人曾經征戰過的地點。而眾所周知,曹操自從起兵攻打黃巾開始,征戰三十余年,他打仗的地點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沒有到過長江以南。宜興所屬的揚州南部,當時是屬于東吳的地盤。這么算來,曹操望梅止渴的地點,當然不可能發生在宜興了。
說起欄桿集,你可能并不熟悉,但說起“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那可是家喻戶曉。也許你還不知道,“望梅止渴”的傳說地,便是巢湖市的欄桿集鎮。
欄桿集鎮位于巢湖市最北端,史稱“藍崗”(相對于青崗的“青”而言)。明清時名聲鼎盛,是東西方向合肥至南京、南北方向定遠至蕪湖的商旅必經之地,集市貿易十分發達,是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