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籽湖邊生活的人們,若有事上街和趕集進城,在它的附近有高甸老街,即后來的雨壇街,有雙豐老街。也可以去義津、牛集、楊樹灣,或者官橋、會宮街。
一般地進城便是從石安賽過渡船經鮑沖、花山、八步的地方去老懷寧,即后來的安慶。或者去樅陽街上。
那時樅陽還是古桐城縣的一個街鎮,因為樅陽是古街,熱鬧繁華。從菜籽湖去樅陽街上有兩條路,一條水路,坐船從長河直到樅陽上碼頭,一條旱路,從高山翻過,經架子嶺,或者從麻山,到樅陽,麻山就是后來的天峰寺所在的山。
菜籽湖與長河的出水口相接處的地方是一處古窯址,樅陽的人們都習慣地稱做它為小缸窯,小缸窯就座落在那里。
據樅陽《毛氏宗譜》載:元至正年,有江西瓦屑壩毛姓,祖上以窯陶為業,其中一支有兄弟二人為大將軍,因征戰而敗,故避禍而走,逃于古樅陽連城龍門寺山下長河岸邊。
那時連城湖水面還很大,長河到這里的古河道還是連城湖的時候。毛氏兄弟見此地風水宜人,土性粘合很適宜制陶,便以此地而居,重新做起了祖上的制陶燒窯手藝。久而久之,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傳承了下來。
由于毛氏兄弟的制陶所做的陶制品一般都是小缸、小壇、火球、火盆等泥制品,然后進窯燒制,所以,就以小缸窯的名字叫了起來。
新公路從樅陽縣城一路可以至小缸窯轉向義小路。樅陽的義津經雨壇到小缸窯。路口右轉通宜城,左轉到樅陽。那住昔的晴天灰塵蔽日,雨時腳淌黃泥的景象已是昨日云煙。環路兩旁,連城湖,岱沖湖,連城山,楊家山,兔兒山,鯉魚嶺,山清水秀,春光明媚。天峰寺座落在楊家山上,古時候叫麻山。楊家山的天峰寺千年梵音,木魚聲聲悠遠,岱沖湖如世外仙源,春來楊柳綠,三月菜花黃,四月紫云英花海,那如云霞的岱沖湖岸引來多少慕名的向往和詩詞文章。
淺夏的傍晚,當夕陽的余輝拂過我住房的陽臺,遠山進入紅云的初夢。炊煙起時,眺望城西的山嶺,宜城的花山,與花山相依的黃連山,隔連城湖相望的連城山盡在暮色里沉醉著。站在陽臺上我靜靜地眺望,待夕陽西下,轉身書案,捧一本書靜靜地讀著。書的名字是《話說天峰寺》,樅陽縣縣志辦的陳松郭編著。
“道光七年《桐城縣志》山川篇記述,‘柴林之左過峽西,行起花山,縣南百里一名黃連山,怪石蒼崖,奇峰峭壁,林箐深蔚。與連城山相對,舒桐懷潛四邑之水俱會于山麓,以趨樅陽而入江焉。(菜子湖下有峽山,山之南為連城山)連城山連山如城,層嶺數重,危峰聳疊,最高者曰蓮花峰,峰頂有金牛宕,雨后瀑布朝陽射之若霞,綺然。’”《輿地紀勝》官吏下:“南唐徐騎省,注云,桐城南百里地名連城,四面不壁,居湖中,古木參天。有徐常待廟,居人謂即騎省也。騎省字鼎臣,名鉉,在南唐以直貶在舒三年,其作龍門寺記。有敘云:‘予傾歲謫居此地,思過三載。今山下有徐及二張公合祠,西南為連城湖,湖西道旁有大石,上鐫字曰四水匯同此山關。’”
樅川長河靜靜地流淌,也許,在那漢武的皇船旌旗華蓋,龍舟飛舸的浪濤拍打河岸的時候。也許那漢皇武帝離船登岸,沿著柳蔭的小路走進古老原著民的街巷,再沿著那純樸民風的街巷走進后街,沿著那達觀山腳的塘埂轉上達觀山時,那長河里的蛟便興風作浪了。那蛟應該是給漢皇武帝的一個下馬威吧?管你大漢的天下,老子便是一條不聽話的蛟,老子便要岸上的人民來一次驚慌和家園被毀。而漢皇武帝也是狂妄的驕橫,老子是天之子,怕你小小的蛟蟲。所以便左踏青龍,右踩白虎,彎弓搭箭,給了樅陽一個千古的美名。
我不經意地從書中走回現實,又從現實融進書里。我知道那蛟不是龍,它還沒有升階成龍的機會便在狂妄里便碰上了一個